ldquo入伏rdquo啦伏天

今天(7月11日),我们即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日子——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又是“超长待机”40天,其中7月11日至20日为头伏。

“三伏”大幕正式开启。专家提醒,“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再加上持续高温,极易发生“中暑”现象。“隐伏避盛暑”,公众需做好防暑降温措施,老、弱、病、幼等体质较弱人群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时间。若外出,一定要采取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等,并随身携带一些防暑药物。

伏天正是秋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也是最需要雨水的时候。俗话说“六月连阴吃饱饭”,意思就是三伏天雨多,庄稼收成就好。

由于“伏”与“副”同音,而“副”的意思就是用刀刨开,如今有些地方的方言中,依然把“杀狗”叫“副狗”。所以“伏祭”代表着人们在那一天,要用刀把祭祀品切成小块,而刀为金属所制成,所以最初的“伏”指的是用刀切开祭品的日子。

如果入伏当天下雨,也就意味着三伏天雨水较多,老话说“淋了伏王,一天一场”,意思就是入伏当天下雨,之后的雨水就会较多。所以就有了“纯金坐伏头,连阴到立秋”的说法。

俗话说“热在三伏”,除了气温高之外,湿度也相对其他季节大。那么入伏我们要吃什么传统食物呢?

在北方夏季的暑伏天有这样的习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头伏这一天,要包上一大盘热乎乎的饺子,应季蔬菜鲜美可口,吃上一口饺子,暑气去掉一半,还可以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

然而南方人在头伏这一天,爱吃馄饨,其实馄饨和饺子差不多,这是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总之头伏吃什么,各地方也不尽相同。

比起水饺,馄饨个小皮薄,煮熟后有透明感,另煮馄饨费时短,煮水饺过程则需多次加凉水,方保证熟透。另外还有一点,水饺重蘸料,馄饨重汤料,在广东地区尤其突出,鸡汤、肉骨头汤是汤底的首选。我们这边吃馄饨还常配面一起,称云吞面。

广州一带人喜欢在头伏这一天吃面条,一碗鲜香滚烫的面条,吃完大汗淋漓,不光可以去除体内的火气,还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

其实除了吃饺子、馄饨、面条外,还可以多吃点去火的苦瓜,爽口开胃。夏季人们容易上火,没有食欲,啥也不想吃的时候,吃苦瓜和黄瓜都是不错的食物选择。

绿豆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在伏天里,多熬点绿豆水喝,也可以防止在闷热的伏天中暑。夏季开窗睡觉,人们容易得风热感冒,可以喝绿豆水进行食疗。

杭州“头伏火腿二伏鸡”。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

我国鲁西南、苏北、皖北、豫东等地区都有三伏天“伏羊”(即三伏天品食羊肉)的传统。因为当地人认为此法能“以热治热、发汗排毒”,所以,这些地区长久以来流传着“夏天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大暑吃羊肉汤,冬天不用穿绒衫”的说法。

自古以来长沙人就有三伏天吃老姜煨鸡的习惯。长沙有“火炉”之称,三面环山,北面临水,气候湿润,而古人认为公鸡有去湿的作用,这便形成了民间头伏吃鸡的习惯,也因此留下“头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的民谚。

伏天热,人们胃口差,不爱吃饭菜,可以适当吃些西瓜以及其他一些凉性水果,去除暑气。但是寒凉水果,也不可以吃太多。

其实这些也都只是节日的象征和意义,额外再吃什么,没有太多的讲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只要保持多喝水,饮食清淡即可,容易上火的食物尽量不要多吃哦~在你的家乡,伏天里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文化习俗呢?欢迎和我们一起讨论分享哦!

变强也变秃了

睡到自然醒

兴趣使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jade.net/zyyszd/8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