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冬吃萝卜下吃姜rdquo

大家可能听说过这么一句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中医认为,姜是助阳之品,具有利胆、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的作用,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抗炎镇痛、同时兴奋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但是这样的做法也让很多人感到很困惑:夏天温度本身就很高,再吃性热的生姜,不是造成火上浇油的情况吗?这种困惑似乎有点道理,那么为什么还是建议大家夏天吃生姜呢?姜有哪些吃法,又有哪些禁忌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

夏季吃姜好处多

生姜性味辛辣,入肺经、脾经、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嗝、化痰止咳、祛寒、补气、平喘的作用。夏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此时草木茂盛,人体内部的燥热会由内而外散发至体表。人们贪图凉快便会自然而然地多食寒凉食品,甚至使用凉水解暑冲凉。这些举动无形中加速了胃中虚冷状况的发生,长此以往不利于人体健康。而在这个时候,吃点生姜能够借助于生姜的辛热,一可以排汗降温。加快血液循环,加大排汗,预防中暑。二则可以祛除风寒。夏季常吹空调,每天饮适量姜糖水,利于祛除风寒。

夏季吃姜有讲究

早上吃谚语有云“上床萝卜下床姜”、“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下床”就是早上起床的时候,一日之晨都是人体阳气开始升发的时候,这时候吃姜更能够升阳助阳,促进阳气的升发,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十足。夏季气温高,人们喜食冷饮、雪糕、凉菜,喜欢待在空调房里,如此也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人体“肌腠紧闭、胃中积寒”。而姜可以温中祛寒,早上是人体阳气开始升发的时候,这时候吃几片姜更能够升阳助阳,促进阳气的升发,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养生之道。而到了夜晚,阳气减弱,阴气旺盛,姜为发散之品,这时吃姜会影响阳气的收敛,不利于身体的自然调节和机体的自我修复。这些体质不适合吃另外,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姜。凡属阴虚火旺者,或患有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以及夏季好发的疖疮、痱子等病人,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对于夏天出现风热感冒的人来说,也不适合吃生姜,这些人如果吃生姜,很容易导致风热加重,不适之感越发的严重,也是很糟糕的事情。阴虚是燥热体质,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心烦易怒、睡眠不好等,有这类症状的人群在夏季吃姜会加重阴虚症状。这类人群更适合的是清补,比如多喝些绿豆汤,多吃冬瓜、百合等。要吃子姜,而非干姜夏季吃姜,最好选用新鲜的嫩姜,即子姜。因为干姜(即母姜)的热性要比子姜大,主要用于中药处方中,如预防感冒、温肺化饮。鲜姜可用于“风寒邪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止气、止呕、祛痰下气”。子姜皮薄肉嫩,水分多,且辛辣味较淡薄,古人称之为“蔬中拂土”。如果家里有人因脾胃不和引起呕吐,此时捣点姜汁喝下去,就可止呕;又或者吃饭不香或饭量减少时,在菜里放上一点嫩姜,能改善食欲,增加饭量。

夏天游完泳,回到家可以切几片嫩姜(带皮)熬水喝下去,身体立刻就温暖起来,可用以预防风寒感冒。如果觉得姜水味道辛辣难以下咽,可加入一些红糖调味,对于胃寒者效果更佳。

“姜味”美食推荐

目前,市场上姜茶大都是用干姜制成的。由于干姜在干燥过程中损失了大部分的挥发油,其功效主要体现在温补上,服后较容易上火。本篇介绍鲜姜的两种常见做法——

★醋泡姜

做法:将嫩姜切片,码入玻璃瓶中,倒入米醋将姜片淹没,盖上盖子,上面再用一个塑料袋或

一层保鲜膜包裹密封起来,放入冰箱,浸泡一个星期之后即可食用。经醋浸泡后的姜减少了对口腔和肠胃的刺激,别具风味。

★子姜焖鸭

做法:番鸭(半只)洗净斩件,用沸水焯一下,捞起洗净沥干水,子姜洗净切片。

先将鸭肉入锅炒干水,锅内再放油烧热,将鸭肉炒香推至一边,再加少许油,将子姜、蒜蓉爆香,再与鸭肉一起翻炒片刻,加适量老抽、生抽、糖、水和少许米酒,盖上盖,中火焖至鸭肉软熟,最后加盐调味,勾芡装碟即可。

中医理论认为,只有阴阳平衡、互相调和才能使身体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健康状态,“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原理便是依归于此。大家都知道姜的正确吃法了吧?赶紧回家试一试吧。

参考文献:《手足心热者不宜夏吃姜》于景献,岳金凤

《冬吃萝卜夏吃姜,吃对不用开药方》黄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jade.net/zyyszd/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