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骨质疏松与中医养生之道

医院订阅哦!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65岁以上人口超过10%,按照国际社会标准,我们已经跨进老龄化社会的门槛。到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由于骨量的丢失,骨微结构的破坏,骨强度的降低,骨脆性增加导致骨折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年美国大约有1千万(其中8百万为女性,2百万为男性)年龄在50岁及其以上的人患有OP,3.4千万低骨量老年人有发展成OP的危险性。全世界范围内约有2亿以上的女性患有OP。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有骨质疏松症患者(包括骨量减少)万人,占总人口的6.6%,5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南部城市为11。26/10万、北方地区为74.6/10万,髋部骨折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7.2岁。

骨质疏松骨折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高致残率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OP及其骨折的住院、外科手术、门诊就诊与护理、院外长期护理、残疾以及过早死亡等导致高昂的医疗及护理费用,并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健康负担。年仅在美国,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患者医疗费用高达亿美元以上。同样,由于社会的老龄化以及我国OP患者的逐年增多,OP及其骨折也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医疗负担和社会问题。因此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OP问题的严重性与我国目前OP及其骨折的防治现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尤其是老龄患者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防治方法的认识水平更是令人痛心。在现代商业社会强大的医药广告面前,人们对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片面的广告宣传,甚至是广告的说词。将骨质疏松的防治片面理解为补钙,是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问题。

实际上关于补钙是否能有效防治OP及其骨折,目前仍处于矛盾阶段。早期的研究几乎都确认了补钙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两项大样本研究表明补钙对OP及其骨折没有明显的防治作用。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防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治疗和防治过程,它不只是单纯的补钙或者维生素D。

首先,合理均衡的饮食营养,保障钙的吸收,保证骨量;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改善骨代谢,保障良好的骨结构和质量,以防止OP的发生。

其次,确诊患有OP后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预防OP骨折的发生。这也正符合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

“肾藏精”(《灵枢·本神》),“肾主身之骨髓”(《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肾主生长、发育、生殖。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则将齿、骨的生长状况作为观察肾精盛衰的标志“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肾脏衰,形体皆极。”

藏象学基础理论认为: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久病失治,衰老,用药失当引发,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肾、脾、肝三脏亏虚,气血失调。在骨折的病机和愈合方面,认为骨折必内动于肾,损伤肾精,中医药治疗骨折的原则,多以补肾填精健骨为主。骨折后,如肾生养精髓不足,无以养骨,势必导致骨折愈合迟缓或不愈合。故在治疗时,必须采用补肾填精续骨之法,且多采用入肾经的药物。研究表明,补肾不仅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而且能促进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成骨细胞分化,提高其成骨活性。补肾还能有效防治卵巢切除大鼠骨量的丢失,提高血清IGF-I水平,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中医的养生之道其主要精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阐述,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仅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主要精神包括适应四时气候、调摄精神情志、调节饮食起居、注意劳逸结合、提倡体育锻炼等多个方面。中医强调养生应该以维持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为基本要求,既强调“天人相应”的内外整体联系,又重视积精全神、强壮正气的决定性作用。这种防病抗衰的积极思想,为中医的预防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思想在OP及其骨折的防治中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调节饮食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起居有常,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稿件来源:医院)

本期统筹:孔群

本期编审:赵文

本期编辑:王双培









































脸上长白癜风
北京那家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jade.net/zyysnr/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