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来也是一本养生书

孔子被尊称为"孔圣人",他创造的儒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孔子生活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但他仍在乱世中享有73岁高龄,远远超过当时30岁左右的平均寿命。如此长寿,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后人在《论语》中发现,孔子对于养生,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很有见解。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周年,《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为你逐条分析孔子的"养生至理名言"。

受访专家:

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医科医院脾胃病科教授李乾构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博士汪冰

饮食篇

吃饭不要一时贪图精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食不厌精"并非是指追求饮食的精美。孔子所处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脱尽的壳。所谓"精",只是挑选优质好米,以免病从口入。

如今的问题,恰恰与当时相反,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吃的越来越精细,反而容易导致便秘等问题。

对现代人而言,最好"食不厌粗",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做到粗细搭配,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慢性病的防治大有好处。

"脍不厌细"是说切肉要细致,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老年人、脾胃病患者、肥胖人群更要充分咀嚼。

吃肉不能比粮食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即使餐桌上摆放着各种诱人的肉食,也要控制,不要超过主食的量。肉吃多了伤脾胃,要注意与谷物搭配,饮食要均衡。

孔子的说法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充分论证。吃肉太多不仅会让脂肪在体内各处堆积,诱发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专家建议:

吃肉要科学,以多禽少畜、多鱼少肉、荤素搭配为宜。

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可以保护心脏,预防高血脂。

就餐中,吃肉要保持"意犹未尽"的感觉,整体吃到七分饱就足够了。

饮酒适量,不可失态

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相传孔子酒量很大,但从不失态,"不乱"便是孔子喝酒的标准。

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喝酒要掌握好分寸。如果一个人的酒量是4两,喝1两最为合适,小酌不仅怡情,还能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

专家建议:

喝超过酒量的四分之三就属于过量饮酒,严重伤肝、肾不说,还会失态。酒一下肚,肉也会多吃,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长期酗酒,容易产生精神依赖,常因情绪激动而酿造家庭和社会悲剧。

想喝酒不伤身,除了控制量,还要注意不要空腹饮酒,或把多种酒混着喝。

八种食物从不食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孔子不挑食,可八种食物却坚决不吃,分别是:不新鲜的粮食及肉类,不合季节的食物,颜色不好看的食物,味道不好闻的食物,切割得不合规矩的肉,烹调不当的食物,调料没放对的菜肴,从市场上买来的酒肉。"八不食"中有一些涉及礼仪问题,也有一些涉及食材选择问题,就是现今热议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大众来说,要防止病从口入,"八不食"可以帮你把住健康第一道关。

只吃七分饱,小病可食疗

不多食。——《论语·乡党》

美味佳肴的诱惑难以抵挡,但孔子可以克制住口腹之欲,只吃七分饱。

要做到七分饱,必须细嚼慢咽,感受自己饥饿程度的变化,有似饱非饱的感觉时,哪怕再想吃,也应该马上撂筷。

暴饮暴食是养生的大敌,不仅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导致心气不足,诱发心脏病。

吃太多还会导致肥胖、大脑缺血缺氧等。

古人首重食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东谷所见》李之彦

古人非常重视食疗,对常见的一些小病有一套饮食化解的方法。如今的人们往往忽视了食疗的重要性,医院打针输液,滥用抗生素。

中医讲"药食同源",就是强调很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食疗前应辨别自己的体质,是虚是实,是寒是热,选择对症的食物。

容易失眠的人可以吃些含钙多的牛奶、豆制品;

学生等用脑较多的人群,最好吃些花生、核桃、榛子等富含亚油酸的坚果;

爱发脾气的人要常喝萝卜汤,疏肝解郁。

吃饭时别说话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孔子吃饭时绝不会和弟子探讨问题,不仅是因为礼仪,还关乎健康。

吃饭时说话容易噎着,老人、小孩常因此发生意外。食物进了呼吸道,甚至可危及生命。

边吃饭边说话,食物还来不及细嚼就被咽下去了,会增加肠胃负担,对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人们边吃边谈,不仅吃饭时间长,还意识不到"饱"的感受,往往容易吃多。即使做不到严格意义上的"食不言",也要保证说话时别嚼。

每餐必有姜

不撤姜食。——《论语·乡党》

姜历来受养生人士推崇,孔子也不例外。姜作为调味品可以去腥,是炖鱼、炖肉的必备食材,还能温胃散寒,解毒杀菌。"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强调吃姜可以缓解夏天人们贪凉、过食生冷引发的不适。

食用生姜应注意以下几点:

把新鲜姜切成片,用醋或盐腌制,每天早上含服两片,对普通人以及虚寒体质、容易怕冷的人有很好的养生功效。

姜虽好,但不适合有热证的人,脸上长痘、口舌生疮、爱发脾气的人就不要多吃姜。

心理篇

故纸堆里的传统文化,不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相遇,还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杜绝抱怨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篇》

子路问君子,孔子回答了三句话。第一句便是: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要想达到这种心态,首先要"修心",让自己拥有体验幸福的能力。想象一下,一个每天抱怨的人,只能看到没有得到的,内心永远贫瘠,不能体验到幸福快乐,更无从"修己"。

学会自我安慰

曰: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篇》

这是孔子的第二句回答,除了修养自己,还要使周围的人安乐。

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世界上幸福感排在前10%的人,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拥有更温暖亲切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互动对人的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你帮了别人,别人也会因此喜欢、欣赏你。君子成人之美,其实也在成全自己的幸福。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篇》

孔子第三句答道: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生活过得怎么样,取决于人们如何想问题,如何看世界。因此,乐观的心态是幸福感来源的保证。

生活中从不缺少苦恼,但我们可以选择积极的行动来对抗它。比如,尽量多做几件让自己倍感愉悦的事情,减少悲伤的"几率",跑步、放松、交谈等。

培养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才是获得幸福与解脱的大智慧。

养生奇书《论语》

经典,果然名不虚传。博大精深的《论语》,不仅是一本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本养生保健的百科全书。孔子在行为医学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见解,他首次提出"仁者寿"的养生观点。

听音乐能治病

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唱。

和谐优美的音乐具有疏通宣泄情绪的功能,可消除内心的抑郁,使人情绪安宁,乐而忘忧。各国科学家也在不断拓宽音乐的应用范围,将其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用德彪西的管弦乐组曲《大海》治疗疲劳,用巴赫的《幻想曲和赋曲》治疗厌世,用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治疗忧郁,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做君子有三戒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年时代,血气没有稳定,要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戒贪求财物。"

少年情窦初开,性意识逐渐觉醒,爱慕追求异性,实属正常现象。但少年涉世不深,一旦沉湎婚恋,势必损伤心身健康甚至酿成悲剧。所以少年应该努力拓宽情趣爱好,把性冲动引导到社会认可的范畴中来。

人至壮年,思维日趋成熟,逐渐形成独立的见解,但容易自以为是,出现先入为主的情况。此时人际关系也较为复杂,矛盾重重,应力戒争强好斗而忠厚待人,此为减少矛盾冲突、维持心身健康的良方。

人至垂暮,心理悄然发生巨大变化,对自身的







































北京哪里能治白癜风
白癜风有治好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jade.net/zyysnr/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