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八月初四,4时02分,秋分。
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由热转凉。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此时,凉蟾光满,折桂香远。
柿子挂枝
枫叶正红
残荷听雨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故而不再打雷。
二候蛰虫坯户。“坯”是细土的意思,即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秋祭月—
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推崇,随着社会的开放,也慢慢影响到民间。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为避免祭月节无明月的尴尬状况,人们就把“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中秋之时,正是满月之期。
—候南极—
《史记·天官》中有记载:“南极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因我国在北半球,故而南极星(也称“南极仙翁或老人星”)一年内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见到,且一闪而逝,极难分辨。古时把南极星的出现看成是祥瑞的象征,因而历代皇帝会在秋分这日,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极星。
—戏投壶—
投壶是古代秋分节气期间宾主宴饮时盛行的游戏。
宋代吕大临的《礼记传》中记载:“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或庭之修广,不足以张侯置鸽;宾客之众,不足以备弓比藕,则用是礼也。虽弧矢之事不能行,而比礼比乐,志正体直,所以观德者犹在,此先王所以不废也。”
投壶的玩法:设一壶,使宾主依次向壶内投矢,胜者倒酒给败者喝,大致与乡射相同。所不同的是,投壶用手掷,不是以弓射。投掷的是标而不是箭,命中的是壶而不是靶。
投壶的花样繁多,其名称种类有春睡、听琴、倒擂、卷帘、雁衔、芦翻、蝴蜂等项,不下三十余种。明代西北各省,一般又有天壶,高八尺有余,宾主都坐在地上,仰面投掷。
—送秋牛—
以前在民间,每到秋分时节,有人就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耕牛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耕牛不仅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丰收的保证,因此农民朋友非常爱惜并崇敬勤劳的耕牛。
秋牛图由二开红纸或黄纸做成,上面绘有农夫耕田图样。送秋牛图的一般都是民间能言善唱之人,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语,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粘雀子嘴—
秋分时节,在广大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里做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这就是“粘雀子嘴”,以免雀子破坏庄稼。
《夜喜贺兰三见访》
唐?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注解:秋夜未深,贺兰大和尚又一次来访,两人时而共踏苔藓,时而枕石以卧,谈论文章。在安静的时节,好友相聚,共享秋天的凉意,是古人颇为推崇的。
欢迎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处,向我院专家咨询您的健康养生疑问:)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