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养生王叔和养生著脉经

王叔和(-),名熙,字叔和,以字行世。东汉建安六(辛已)年(公元)农历四月二十八已时,出生于山阳郡高平县之西南一药贾之家(今山东省邹城县郭里镇独山村)。中华医学史上的功勋人物,中医方书始祖张仲景《伤寒论》的辑录整理者,中华脉学集大成之文献《脉经》的编纂者。王叔和幼年随嗣父(大伯)居住于并州上党郡(今山西子长县)。曾跟随舅表兄卫汛两次拜见张仲景。青年时期跟随族叔,即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到荆州投奔刘表。在襄阳(时荆州治所)王叔和工作生活了十七年。因医技精湛,特别是预防疫病有方,约公元年被魏文帝医院。医院太医令。公元年寓居弋阳郡西阳(今湖北麻城市)开医馆授徒,著成《脉经》。公元年[西晋太康元年(庚子)]农历十月十五逝于麻城寓所,殁葬于白果药王冲老爷山。其墓及药王庙仍存。麻城药王冲王氏皆王叔和后裔,有《王氏家谱》传世。王叔和《脉经》是一部总结性的古代脉学名著,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文献。其开篇卷首列出了“脉形指下秘诀”说明诊脉的部位和24种脉象的辨认方法。王叔和总结的24种脉象,基本囊括了人体所有气血循环生理等现象。其中的科学性,历经余年的检衡仍然被中医界奉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圭臬。《脉经》是王叔和晚年刊刻的作品,早已没有悬念之争。但《脉经》编撰于何地,以及王叔和为什么要著《脉经》在汗牛充栋的中华文献中,到目前尚未见到片言只字的记载。笔者依据二年来,对山东、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史志文献(含家谱、碑刻、墓志、庙寺志)及口碑资料、民间传说的挖掘研究,基本上解开了王叔和生前的不少谜团。如:王叔和到麻城是为了寻找夫人庞姝,王叔和写《脉经》起源于养生护命。《脉经》写之于麻城,成书于麻城。现将“王叔和养生著《脉经》“作一阐述,以飨读者。一、寻夫人庞姝王叔和辞去太医令公元年(魏明帝景初元年)春天。张仲景的伤寒书,王叔和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而就在这时,南阳、襄阳的官府报告,当地发现医书竹简。医院的太医赶往南阳、襄阳辨认医简。待王叔和赶回洛阳时,夫人庞姝因观看洛阳宫外的铜人翁仲,已走失了三个多月。王叔和好不着急。于是告假到兖州、并州、司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寻找夫人。三年后,王叔和回到洛阳,曹魏王朝已物是人非。新皇帝曹芳年仅八岁,大将军曹爽、司马懿辅政。王叔和寻妻之心坚如铁石,毅然辞去太医令,继续寻找夫人。时值酷暑盛夏,王叔和寻找夫人进入大别山南麓的五水蛮夷之地西阳,也就是今天的麻城大山之中(当时还没有麻城域名)。西阳隶属曹魏弋阳郡(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南潢川县)。因中暑,王叔和晕倒在西阳的大山中。被隐居于此地的三国大将毛玠之弟毛瑄所救。二、忧思过度心力交瘁王叔和三个月卧床不起王叔和的晕倒,不仅仅是中暑,而是忧思过度,心力交瘁所引起的神伤精怵,阴竭阳衰。《内经?本神》第八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愚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其意是说,七情伤五脏之神志。如果长期悲忧思虑必然伤其心、神。心、神伤亡则不能主持脾肺。脾主土而立肌肉,肺主气而立皮毛。脾肺就会肉羸血亏,必将导致脾、肺等器官功能的衰竭。而脾、肺衰竭,人就会少血少肉难以活过冬天。王叔和因过于思念夫人,又连续三年奔波于各地,心力十二分交瘁。加上酷暑难当,初入南方疠瘴之地。这一倒地如果换上别人恐怕是无力回天。幸好是他王叔和刚过四十,时值壮年,还有些体质基础作本钱,再加上毛瑄隐士通晓岐黄之道,给他精心调理。否则,王叔和是难逃一劫的。冬天一过,王叔和已能起床行走,身体随着春天的到来,也逐渐恢复,可身体刚见些好转,王叔和在毛瑄的午杲宫里呆不住了,他要出去找夫人,毛瑄就劝告王叔和说:“你身体刚刚恢复,就这样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地四处奔波,我估计,你走不出这蛮夷山,就会再次倒毙荒野,成为鹰隼野兽之美食。”王叔和一番深思后说:“恩人,我是郎中,何尝不知道,叔和现在离开这里,肯定是凶多吉少。可是我也真的抑制不了自己对夫人的思念。只要想到夫人,我就坐不住,仿佛夫人也就站在对面的山岩挥手喊我骂我。”王叔和最后要求毛瑄:只要恩人你想办法,让我的思绪抹去夫人的影子,我就不会离开这里。三、为救王叔和毛隐士巧计留太医第二天,王叔和又准备行装要去寻找夫人。毛瑄说,王太医,你要我想办法不让你思念夫人,这个事我办不到。我思考了一夜,也不打算阻拦你寻找夫人。只是眼下我有一件棘手之事,思来想去这个忙只有你能帮我,我不知道你愿不愿意。王叔和说,我的命是恩人救的,别说帮一个忙,只要我能帮得到,十件二十件都行。你说吧,帮你什么忙?毛瑄说,我的一个朋友,人十分的不错,就有一毛病,平时喜欢抬杠顶牛,猜拳赌酒。有一天,几个朋友在一起东扯葫芦西扯瓢地聊到前人的医书上。朋友说,《内经》记载,一个人一天一夜要呼吸次,脉中血液循环于人身50个周次,前行丈是信口雌黄,没有依据的。朋友辩称,这人的呼吸次数,还可以记数,可人的血液在皮肉之下,看不见,摸不着,古人怎么会知道一天一夜,人的血液会前行丈呢?肯定是瞎估乱编蒙人的。毛瑄说,我据理力争,说古代先贤讲德操,守诚信,没有根据不会乱讲乱记。可我那朋友强词夺理说,除非你毛大中书郎(毛瑄曾任过魏文帝曹丕的中书郎)亲自掌记,拿出真凭实证我才相信。毛瑄说,我也是一时冲动,当即与朋友击掌打赌,声称一年之后,当以真凭实证奉上,否则以午杲宫作赌。眼看过了几个月,毛瑄说,我遇上了你王太医,就没有时间去过问此事,而实际上是没有本事去做这件事。本打算服赌认输,将这午杲宫归朋友所有。昨天夜里,我想到你可以帮我这个忙。如果太医不急着去找夫人的话,这件事非你莫属了。王叔和一听是这么回事,当即就给毛瑄表态:没问题!王叔和说,你朋友所讲,见之于《内经·灵枢》中,乃任谷庵答黄帝问:“盖肺主皮至人呼,则气出八万四千毛窍皆合;人一吸则气入,而四万八千毛窍皆开,此应呼吸而司开阖者也。”王叔和说,我是郎中,《内经》所讲,乃经脉运行的切脉至数。我平时虽有所悟,但悟之不深,领之不透。今天正好有此机会,一举两得,既可为恩人赢赌,又可以使我加深切脉运行的内涵掌控。请恩人放心,叔和当竭力而为。四、王叔和报恩养生著《脉经》从那天开始,王叔和就按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头部诊人迎,手部诊寸口,足部诊趺阳”的脉诊三法给自己把脉。晚上,则将白天把脉的微妙变化,如“切脉指法之难易,把脉感受之深浅,脉象判断之表里”一一记录在案。这样一来,王叔和全身心投人了切脉与脉象、脉循、脉证的探索与发现中,把其他所有杂念抛到了九霄云外,从此,也只字不提寻找夫人之事。为了使救命恩公毛瑄赢赌,王叔和通过自己的脉动循数,对人的呼吸与脉动的关联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描述:“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昼夜漏下水百刻,一备之气。脉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气行尽,别周遍于身,与天道结合,故曰平。平者无病也,一阴一阳是也。脉再动为一至,再至而紧,即夺气。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万三千五百息,二刻为一度,一度气行一周身,昼夜五十度。脉三至者离经。一呼而脉三动,气行四寸半,人一息脉七动,气行九寸。十息脉七十动,气行九尺。一备之气,脉百四十动,气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气过百八十度,故曰离经。离经者,病,一阴一阳是也。”(见《脉经》第四卷[诊损至脉第五])这段话的大意是,切脉可以诊出心脏的情形和人体之血流过血管的微妙变化。也足以证明,古人所说人的一天一夜的呼吸次,一呼一吸,脉中血液前进六寸,一天一夜血液前进丈是脉行循环的规律所形成的,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由于对脉动循合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王叔和发现了张仲景的脉诊三法,虽然比《内经》的取脉法有所进步,但仍然不很方便,以脉断病仍然很麻烦。而《难经》所倡导的独取寸口法胜过《内经》及仲景脉法。于是,王叔和顺着切脉“独取寸口”的思绪。循序渐进,确立了脉象指下新的标准。对古代医学文献散载流计的30余种脉象说明,进行了系统整理,归纳为24种脉象以及“证脉合参、三部分辨,寸口分主肮脏,左右区分男女、切脉轻重技法”等脉学创造。此时的王叔和,对脉学的钻研深究已是如痴如醉,身体也完全恢复了健康。在毛瑄的循循引导之下,王叔和决定定居麻城,撰写集脉学之大成的不朽之作《脉经》。其实,隐士毛瑄与朋友打赌之事,纯属子虚乌有。毛瑄的美丽谎言,就是为了留住大病初愈的王叔和,避免他再次陷入“忧思过度,心力衰竭,耗精伤神”之覆辙。说直白了,没有毛瑄的那番谎言,就难有王叔和的养生护命。命都没有了,何来的《脉经》传世?所以,有学者称,没有毛瑄,难有《脉经》。五、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凝神王叔和养生悟箴言与王叔和同乡梓(山东邹城)的亚圣先师孟子认为,有志者、有作为者,皆可以用意志控制情感:“夫志,气之帅也。”(见《孟子,公孙丑》)。王叔和能从近于膏盲的情感漩涡中跳出来,成为集中华脉学之大成的首创者,在于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坚实的基础(医技)。从养生学角度审视王叔和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凝神。无愧于养生学之箴言精要:“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实际上,王叔和的养生先凝神之精要,皆取源于古代先贤的观点。《内经·灵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要,精神之所舍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不殆。《淮南子》曰:“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肤肌,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与王叔和既是同乡又是亲戚(姑表亲)的东晋著名学者,玄学派代表人物的张湛,在他的《养生集》叙(序)中,对王叔和的“养生先凝神”理念进行了高度概括:“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在《养生论》中,张湛对王叔和“养神守之以一,养之以和”进行了精辟阐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神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天其年也。”这养生“五难”有“四难”隶属精神范畴。论述东晋张湛《养生论》与王叔和有关联的是我国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杨伯峻(-)先生。伯峻先生所著的《列子集释》附录有《张湛事迹辑略》。杨先生认为,张湛对王叔和关于养生之道的论述,或来源于书简记载,或来源于口耳相传。王叔和著有《养生论》应该有较大的可能性。杨伯峻先生甚至还认为,张湛的《养生论》当是王叔和《养生论》的影子,最起码是受王叔和《养生论》的启发与借鉴。否则,张湛不会在《养生论》中开宗明义地叙述王叔和的养生观点。“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尝谓人曰,物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入作疾。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病。夏至秋风,少食肥腻饼刀霍(肉羹也)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相仿,当时不必即病,入秋节变,阳消阴息,寒气总至,多至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见宋《太平御览》七百二十卷林亿《名医录》引张湛《养生论》语)综上所述,王叔和养生著《脉经》,不是我们今天的发现,而是早在年前就有大家予以总结。选自韩进林/曾勇编著《古今名人养生奥秘》以爱传艾艾的奉献灸的温暖艾灸养生·艾大家长按图片,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jade.net/lnrrhys/7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