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一年中阴气弥漫的时候,人与自然界均处于收敛封闭、潜藏休养的状态。这时候养生要细化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最好的养生之道,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也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衣:适时添衣,注意保暖霜降以后,天气逐渐开始变得寒冷,还在坚持“秋冻”的朋友们,要多加留心温差变化,平时应多备几件秋冬的衣服,适时添衣保暖,切勿等到自身感觉冷了再穿衣。同时注意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另外,尤其需要注意下肢及腰腹部的保暖。此时气温急剧下降,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骨关节疾病等都到了高发期,但身体对低温的适应度还比较差,故在多风冷雨的日子需做好防护工作,必要情况下戴口罩、围巾、帽子等,避免因寒冷刺激而感冒、腹痛、腹泻,或诱使旧疾、慢性病等复发。食:温补润燥,固肾补肺现在“秋燥”未尽天已凉冷,因此,饮食上要适度增加温性食物,同时注重清补,以生津润燥、固肾补肺。适量进食梨、栗子、萝卜、百合、大枣、芝麻、核桃等,以防止未尽的秋燥伤肺和温补肾阳。寒凉的食物如海鱼、虾、各种冷饮等应少吃,以免伤肺引发疾病。除避免进食生冷外,可适当地增加摄入些高热量和辛温发散之物,比如,在烹饪时放些葱、姜、蒜、辣椒等调味,可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当归、桂圆、生姜等食材,对于补足阳气、驱除寒气也很有帮助。住:早睡晚起,防寒保暖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所以进入冬季后应“早卧晚起,必待到日光”,使意志安静,阳气不受外界干扰。对于阳气比较弱的老年人,最好等太阳出来之后再起床,否则可能会引发感冒咳嗽,严重的还会诱发心绞痛。另外,脚部保暖也尤其重要。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脂肪层很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刺激的影响。冬季应注意脚部保暖,尤其不要赤脚,以防“寒从足生”。可以在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状况,并减轻下肢酸痛,缓解疲劳。要注意,饭后半小时内以及过饱、过饥状态下不宜泡脚,以免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影响消化。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行:增强体质,择时锻炼冬季进行适度地锻炼能增强体质,让机体更好适应越来越冷的天气,抵御疾病侵袭。但是,锻炼要正确选择时间。随着气温的降低,昼夜温差增大,晨间容易集聚雾气,甚至会出现霜冻现象。过早出门运动,可能容易吸入冷空气,因此,晨练的时间可以适当推后,而晚上应该适当提前,外出锻炼应尽量在太阳升起后和太阳落下前完成。锻炼最好选择比较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广播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都较为适宜。需避免劳累和大汗,以防止出汗后受风寒而感冒。正式运动之前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注重关节的活动和肌肉、韧带的拉伸,防止运动过程中不必要的关节、肌肉损伤。冬季养生,除了以上的衣食住行,平时还可以使用艾灸的方法。但由于南方和北方的气候不同,冬季艾灸养生重点也有不同。南方多湿,宜温阳化湿▼南方冬季除了寒冷,还有阴湿的特点,所以重点在于温阳化湿。建议每日温和施灸关元穴以温阳固本、百会穴以提升阳气,阴陵泉穴以驱寒化湿,每穴30分钟左右,每次选取2~3个穴位,每天施灸1次。(查看以上穴位具体信息,直接点击蓝色字喔~):南方冬季湿寒,容易导致腰痛、膝关节肿痛、肩周炎等。除了艾灸,还可以通过自制的驱寒药酒来缓解。取花椒50克剁碎成粉状,放入毫升白酒中浸泡1~2天即可。用花椒酒擦在疼痛的部位,上下来回搓,配合温和施灸,效果更佳。花椒性温,可温中散寒,能除六腑寒冷,并能通血脉,调理关节疼痛,暖和腰膝冷痛。北方多寒,宜温阳滋阴▼北方冬季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和干燥,所以温阳的同时也要注意滋阴润燥。建议每日温和施灸肾俞穴、太溪穴、涌泉穴,每穴30分钟左右,每次选取2~3个穴位,每天施灸1次。(查看以上穴位具体信息,直接点击蓝色字喔~)肾俞穴具有益肾助阳、纳气利水的作用,是补肾阳的首选穴位,而艾灸它是冬季驱寒的首选。太溪穴为肾经输穴和原穴,长于滋阴补肾、通调三焦,原穴也就是肾脏的元气居住的地方,因此太溪穴是一个大补穴,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的功效。涌泉穴是肾经重要的穴位,灸之能让肾水充足,滋养全身。:北方冬季室内有暖气,很干燥,在艾灸后或艾灸过程中如果感到燥热口渴,要及时喝水,以温热的白开水为宜,切忌饮冷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jade.net/lnrrhys/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