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夏至的时间是6月21日。今年真氣堂冬病夏治的时间是:
夏至期间(6月18日——6月24日,共7天)
初伏期间3天:7月11日——13日;
中伏期间3天:7月21日——23日;
末伏期间3天:8月10日——12日;
真氣堂冬病夏治的活动时间严格遵照古法,但是如果在活动期间没有时间前来进行的治疗的患者,在夏至至末伏的其他时间内进行治疗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真氣堂冬病夏治基于谈升院长在多年的诊疗实践中总结和升华出的一套成熟的治疗理论体系——”三三治则“,是中医整体观念在治疗领域的集中体现。具体以膏方、中药内服、拔罐、刮痧、药物穴位贴敷、针刺、艾灸、穴位埋线、耳穴、饮食疗法等一系列的辨证施治方法,集内治外治于一身,融药疗与理化刺激于一体,多靶点调节身体机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纠正和改善体质的目的,使人体阳气逐渐充沛,恢复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减少疾病的复发次数,直至症状消失或疾病的根治。经多年来的临床治疗实践,对百余人的病情追踪,证实在此治则指导下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
现在已经进入二伏,天气异常炎热,但也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提醒广大朋友,可抓住时机前来进行冬病夏治,为健康加油!
夏日里,烈日炎炎,如果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或者长时间在没有防暑降温措施的高温的环境里工作,或者室内空气不流通,过于闷热,体内的热量又不能向外散发,都有可能会引起中暑。特别是老年人、孕产妇、孩子或者患有慢性疾病,身体过分疲劳的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的现象。
中暑是种突发的病,来的比较急,大多数中暑的人都会出现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等症状。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和中暑的症状,中暑大致有以下三类:
1.先兆中暑。这一时期不仅感到惊慌,具体表现为浑身大量出汗、感到特别口渴、觉得头晕、耳鸣、胸闷喘不过气来、有恶心的感觉、四肢无力、浑身瘫软等症状。体温方面没有明显变化或略有升高,如果能马上离开高热、烦闷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这些症状就会立即消失的。
2.轻度中暑。这一时期,会在先兆中暑那些症状的同时,又表现为脸色发红、胸闷心慌、身体表面皮肤灼热等现象,还会伴有恶心、想吐、身体大量出汗、皮肤因大量出汗生而觉得湿冷、血压骤降等症状。轻度中暑的人,经过就医治疗后,一般5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恢复正常。
3.重度中暑。大多数管重度中暑患者都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的。发病前也会经常有头痛发热、身体感觉麻木与刺痛、时常感到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等,皮肤表面觉得灼热而绯红,体温升高,会达到40℃以上。
怎样防止中暑
1.做好防晒的准备工作。夏天尽量不要在中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如果一定要出门,记得要准备好太阳伞、太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用具,最好还要涂抹PH值较高的防晒霜,还要带上充足的水。家里或者手提包里一定要准备一些防中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仁丹、风油精等。
2.体弱者尽量减少外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和婴幼儿体质虚弱,是中暑的高发人群。所以这些人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更不能长时间在高温的环境或者烈日下活动和行走,当感到热时不要依靠冷饮来降温,而要借助自然风或电风扇、空调来降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3.坚持做耐热锻炼。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上班一族感到热时,就可以享受到空调带来的凉爽,其实这类人群存在着很大的中暑隐患,如果离开空调房间,在室外呆的时间过长或者出现停电时,就极有可能出现中暑。坚持做耐热锻炼很有必要,每天挤出一点儿时间到室外活动,主动去适应自然气温的变化;在办公室里工作时要多喝水,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
4.经常喝水。我们不要等口渴了才想起喝水,每天要喝2升左右的水。当我们出汗较多时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淡盐水,补充人体失去的盐分。少喝冰冻饮料。
5.多吃水果和蔬菜。夏天的时令蔬菜、水果非常多,都可以用来解渴和补充水分,多吃一些,还可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
6.保持充足的睡眠。夏天气温非常高,人体新陈代谢比较旺盛,身体消耗也大。第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各个部位都得到充分的休息,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好处,也能预防中暑。
供稿:赵倩(雁滩门诊中医科)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