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已经正式入伏啦!
年三伏天时间表为:
初伏:年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年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年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从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登场。有许多人不了解三伏,因此他们不知道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时不注重偷偷落下的。
三伏天的暑邪非常强悍
过不好三伏,会落下病根!
俗话说,“进入小暑,上蒸下煮!”外加上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
三伏天本身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的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
如何过好三伏?
伏天一定要一心防寒!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天气这么热怎么还需要防寒?不中暑就很好了。”
给大家说一下为什么要防寒!
夏天吹着空调、风扇、吃冷饮、冰镇水果是常态,虽然在短时间内我们会觉着凉快、舒畅了很多,但是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
你是否有听过“冬病夏治”?或者“冬病都是夏天积累的吗?”
比如一些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胃痛、溃疡病、寒性腹泄,遇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寒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现在,你还觉得夏天不需要防寒吗?
入伏后防“寒”
就看这三招!
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二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每次只喝~毫升即可,不要贪凉。
三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为何要夏治?
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气血充盈、毛孔大张,经脉流畅、穴位敏感,如果可以温补脾胃,滋补肾阳心阳,祛除身体内部的湿寒之气,就可以减缓和治疗许多冬天多发的疾病,甚至可以断根。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冬病夏治。治疗方法可以是吃药、食疗、艾灸或者贴三伏贴。
其中吃药最有效,但如果病不重,食疗应该为首选。那三伏天该吃啥?当然是吃温补的食物!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温补食疗方,供各位享用。
◆当归羊肉汤◆配方:生姜10克,当归6克,羊肉克,绍酒12克,香葱6克,盐若干。做法:羊肉洗净切片,加其余食材及水0ml,用武火煮沸后调成文火,炖50分钟至肉烂。每日两次,喝汤食肉,7天为一个疗程。功效:补气温阳,祛寒通脉。◆黄芪煲生鱼◆
配方:黄芪15克,山药15克,生鱼克,猪瘦肉克,大枣3枚。
做法:猪瘦肉洗净焯水,放入黄芪、山药、大枣、生鱼共炖,汤滚香味四溢时,加入调味品,饮汤食肉。
功效:补虚养气、止汗开胃。
◆扁豆薏米粥◆
配方:白扁豆50克,薏米50克,绿豆50克。
做法:将白扁豆与薏米用水浸泡放入冰箱2~4小时,然后和绿豆混合放入砂锅,倒入6~8倍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薏米和扁豆煮软烂即可,吃的时候可加点糖和蜂蜜。
功效:调理脾胃,促进肠胃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