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有三九,热有三伏
在经过连日的高温
昨天正式进入头伏
而且,今年的三伏有40天
迎接我们的将是漫长的
“桑拿模式”和“烧烤模式”
中医界强调“天人合一”
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规律
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三伏天气温最高
自然界的阳气和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
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
什么是三伏天
众所周知,“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指的是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庚”指的是天干数字,一般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据此推算,今年入伏时间就是7月11日。入伏后,我们经历的第一个10天叫做初伏(也叫头伏),而后,我们将进入中伏(也叫二伏)。而立秋节气过后的第一个庚日则称为末伏(也叫三伏),总体叫“三伏”。
所以说,年“三伏”时间如下: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10天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20天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10天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体出汗多、伤津耗气,内里呈现“虚”的状态,易受外邪入侵,患上疾病。这也是为什么一到三伏天就容易,很多人的病根,都是在三伏天落下的!
不过!也正因为三伏天是最热的时节,我们才得以迎来“以热驱寒”、“冬病夏调”的绝佳良机。
三伏天养生秘诀
/三伏要防暑/
一般来说,大家可以通过适当锻炼来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不要“过汗”。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三伏要防寒/
夏季虽然天气热,但受到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电的影响,我们所食所处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长此以往,人体容易出现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因此,大家应该尤为当心。
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二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每次只喝~毫升即可,不要贪凉。
三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三伏天食补很重要
想要身体好,三伏重在“防”和“养”!平时需要注意饮食清淡,忌生凉。对于体质欠佳、需要温补的人,则可尝试“食补”。
/气虚、阳虚体质之人/
入伏吃,:三伏天吃羊肉俗称“伏羊”。中医认为,羊肉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助元益精的功效。每年入伏之季,适当吃点暖性的羊肉,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湿之气,尤其适合体质偏寒,而夏天又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或者爱吃冷饮的人。对于因虚寒而导致的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一切虚寒类病证,均有很好的疗效。
食谱推荐:虫草苁蓉炖羊肉
冬虫夏草10克,炮天雄10克,肉苁蓉10克,羊肉克,生姜2片。
羊肉放开水锅中煮5分钟,取出洗净,冬虫夏草、炮天雄、肉苁蓉、分别用清水洗净,全部用料放入炖盅,加水适量,盖好,炖3小时,下盐调味食用。
/痰湿、血瘀体质/
痰湿体质的人一般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这种体质的人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导致体液减少,更容易中暑。
痰湿体质的人重点需要调理肺、脾和肾的功能,可多食用温燥化湿的滋补品。
推荐燕窝:银杏燕窝、红豆薏米燕窝、燕窝绿豆沙
血瘀体质的人容易烦躁,容易健忘,肤色晦黯,皮肤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
血瘀之人应多食用活血祛瘀的食材来调理,平时应保证作息规律,三伏天要做好防寒措施,避免气滞血瘀。
推荐燕窝:花生燕窝、红枣红糖燕窝、当归党参鸡汤燕窝、藏红花冰糖燕窝(孕妇勿用)
三伏天
既是“危机”
也是满满的“生机”
你准备好了吗
扫码一键购入
有你就是美好时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