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月,养生ldquo三步走rdq

暑去寒来,秋风送爽,湛蓝高远的天空,略带凉意的微风,是否已经感受到秋的脚步在靠近?

秋天,阳气开始“收敛”,潜藏于内,变化无常的“多事之秋”,人会有秋燥、秋乏、秋愁等表现。

秋天,养生也要顺应天时,不同阶段对养生的要求不同。

秋三月,养生“三步走”,为冬季健康打好基础,一年少生病!

《黄帝内经·素问》讲:“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使肺气清,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是指农历的七月、八月和九月,这三个月的养生重点也略有不同。

秋三月,养生要“三步走”

第一步:初秋,防暑、调脾胃、解秋乏

时间: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

此时,养生重点,是要防暑保脾胃。

、防暑,泡点紫苏水喝

初秋时节,暑热仍未完全退去,素有“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称。

白天的气温还是炎热的,此时,要注意解暑降温、预防中暑。

并且,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处事不躁,以防暑热伤心。

初秋时节,防暑降温,可以用紫苏叶泡水,代茶饮。

紫苏叶,有很强的发汗能力,在初秋时节,用其泡水,可解暑降温、防热、祛湿、开胃,更可以预防感冒。

2、调脾胃,煮点粥

初秋时节,雨水较多,湿气偏盛,湿邪最易伤脾,此时,要注意保护脾胃。

并且,经过了一个“苦夏”,人体的脾胃难免有些虚弱,秋季进补之前,应该先调理脾胃,再进补,可事半功倍。

李时珍认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

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

所以,初秋时节,煮点粥,可调养脾胃。

3、解秋乏,早睡早起,深呼吸

经过了“苦夏”,很多人,一入秋,便会出现昏昏沉沉、睡不醒、浑身疲倦等现象,这是典型的“秋乏”。

应对“秋乏”,首先要注意起居,做到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午休时,可以小睡5-30分钟的午觉,有助于缓解疲劳状态。

早起后,可以练习深呼吸,打开阳台上的窗户,用力的吸收外界清新的空气,把身体中,堆积一个晚上的浊气,用力的呼出体外,将会更加有利于维持好自己的精力。

第二步:仲秋,防燥、补肺气、常秋冻

时间: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防燥,多喝茶

仲秋时节,草木逐渐干枯萎黄,人体也表现为“津干液燥”,如:口鼻咽喉发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

此时,养生重点,要注意防燥。

防秋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喝茶水。

可以自己动手,用人参、百合、地节、蒲公英根、苦荞,做成人参地节茶,每日泡水喝,可滋阴润燥,清热去火,安神助眠。

人参,滋阴补生,扶正固本,含有人参皂甘,强心气、补肺气。

百合,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养心安神,增强抵抗力。

地节,味甘多脂,滋阴润肺,生津止渴,是一味养阴生津的良药,并且,地节中所含的维生素A,对改善干裂、粗糙的皮肤状况有不错的作用。

苦荞,清热降火、消食化滞、凉血消肿、降压、改善微循环,助力身体健康。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炎去火,性质微寒,可改善人参滋补容易上火的问题。

五种搭配在一起,滋阴润燥,养心安神,是秋季对抗秋燥不错的饮品。

2、补肺气,练“呬字诀”

燥邪易伤肺,仲秋时节,一定要注意保护肺部,“呬”字诀,通过练习呼吸吐纳,来收敛肺气,增强和改善肺气。

“呬字诀”,为六字诀其中之一。

“呬”字诀,与肺相应。口吐“呬”字,具有泄出肺之浊气、调理肺脏功能的作用。

秋季练习“呬字诀”,有润肺、养肺、增补肺气之效,对于各种肺部慢性疾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呬,读(si)。

口型:开唇叩齿,舌微顶下齿后。

呼气,念呬字,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然后,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

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重复六次,调息。

3、常秋冻,有“原则”

仲秋时节,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正是“秋冻”的好时机。

此时,青壮年,及身体健康的老人和小孩,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为越冬打好基础。

不过,“秋冻”也有原则,需要注意,身体的几个部位,不宜“秋冻”,需警惕。

脖子不宜“秋冻”,受凉后,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肚脐不宜“秋冻”,肚脐比较薄弱,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易受寒邪侵袭,危害健康。

双脚不宜“秋冻”,寒从脚下起,脚部寒,则全身寒,机体抵抗力下降,病邪便乘虚而入。

所以,秋冻有“原则”,切莫忽视。

第三步:晚秋,避风寒、控情绪、打“底补”

时间: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避风寒,及时添衣

晚秋时节,天气开始转寒,不时有寒流侵袭,此时,须及时添衣,避风寒,不再适宜“秋冻”。

寒邪易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诱发中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及时保暖,以防疾病发作。

2、控情绪,喝花草茶

晚秋时节,一派萧条之景,很容易导致人情绪低落,出现“悲秋”“伤秋”子情。

此时,要注意调控情绪,调养精神,做到内心宁静舒畅,切忌悲观伤感。

多参加户外活动,或登高远足,或水中泛舟,或养花垂钓,使秋愁在愉悦之中悄然而去。

若实在没办法排解的话,也可以喝点花草茶,帮助调肝、养阴、疏肝、解郁。

可以用玫瑰花,搭配蒲公英,做成蒲公英玫瑰茶,泡水喝,可以很好的疏肝解郁,调节心情。

肝主疏泄,肝脏健康,则有利于改善心情,蒲公英入肝经,可保肝护肝,有助于肝脏健康。

玫瑰花,药性温和,能够理气活血、舒肝胆之郁气,镇静、安抚、抗忧郁。

二者搭配在一起,疏肝解郁,调节改善心情,有不错的效果。

3、打“底补”,重食疗

深秋时节,气候逐渐变得寒冷,气温下降,正是打“底补”的最佳时期。

此时,打“抵补”,调整好脾胃,为冬季进补打好基础。

作为底补,芡实是最好食选,可用芡实、红枣、薏苡仁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瘦猪肉、牛肉、鸡肉等食用,即能达此目的。

山药和藕的效果也不错,同样可以用来炖肉引补。

选用一些性质平和的食物,对脾胃进行调整,如:百合银耳羹、薏仁山药粥、桂圆汤、红枣炖肘子等。

经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即可放心进补,以此抵御严寒。

秋季滋补以食疗、膳食为主。山药、莲藕、石榴都是上好的滋补食材。你还知道哪些食物是身体喜欢、需求的呢?一起来看看。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莲子

莲子善于补五脏不足,通利十二经脉气血,使气血畅而不腐,莲子所含氧化黄心树宁碱对鼻咽癌有抑制作用,这一切,构成了莲子的防癌抗癌的营养保健功能。

2、红豆

红豆药用可以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病等。秋天吃红豆可以养生,这是因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通常较高,空气湿度也较大。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进补需先调理脾胃,调理脾胃须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而红小豆正好有上述功效,可使体内的湿热之邪及时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同时红小豆还具有很好的补血作用,可以为秋冬进补奠定基础。

3、南瓜

南瓜含有淀粉、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和钙、磷等成分。其营养丰富,为农村人经常食用的瓜菜,并日益受到城市人的重视。南瓜不仅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食疗作用。   

据《滇南本草》载:南瓜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胃二经,能润肺益气,化痰排脓,驱虫解毒,治咳止喘,疗肺痈便秘,并有利尿、美容等作用。

4、银耳

银耳以其色白如银,形如人耳故名,又名白木耳、白耳子、雪耳等。银耳一般制成干品,以干燥、白色微黄、朵大体轻、有光泽、胶质厚者为佳品。”银耳能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养胃生津,益气和血,补肾强心,健脑提神,恢复疲劳等功效。具有滋润而不腻滞的药用特点。

5、胡萝卜

胡萝卜既能补脾健胃,又能养肝明目。胡萝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是脂溶性物质,在油脂的作用下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胡萝卜最好与肉炒或者炖着吃。

6、糙米

我们平常吃的雪白柔软的米饭叫做精白米,它是在加工过程中经过精磨、去掉大米外层部分得到的产品。大米虽然洁白细腻,但你也许不知道,经过精加工的大米,在碾制过程中胚芽以及谷子釉质部分和谷糠一起被磨掉了,糙米保留的营养更加全面,维生素保留较多。

7、茄子

吃茄子最去火,茄子不仅是价廉物美的大众蔬菜,还是种食疗佳品。中医认为,茄子性凉、味甘,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通络、宽肠利气等功能,所以在这个季节吃些茄子能降“火气”,除秋燥。

藏秘28泡藏拉姆

愿天下父母好梦

愿天下人都好梦

注重健康很简单

从每晚一片

藏拉姆(泡泡)泡脚开始

简单、方便

每晚泡脚

守护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jade.net/lnrrhys/5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