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重在养肺
立秋过后,人们的饮食应以防秋燥为主。《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因此,秋天宜养肺,饮食宜少辛多酸。
润燥
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入秋季之后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气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就会不够。
调胃
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虚弱。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不妨适度吃点养胃的食物,如芡实、山药等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日常起居三注意
立秋时节,秋高气爽。如果晚上早一点睡,就可以聚敛阳气,而阳气则为我们立根之本。秋季早睡,就能够积聚我们身体内阳气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精气神。而早起的话可以使肺气得到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睡前用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缓解下肢水肿,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食品、衣物需防霉变
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天气闷热,食品、衣物很易发生霉变。如果气温达到35℃以上,而相对湿度也会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霉变。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如腹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
防伤风感冒
立秋时节气温变化大,易受凉感冒。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在户外活动后,要及时擦干汗,防止着凉。
建议:“足三里”是强身健体、养胃败火的黄金穴。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经验操作说明,无任何广告成分;若喜欢,请点赞,或分享至朋友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