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他为天地解码少华文

他为天地解码

少华/文

担当

浩瀚宇宙,辽阔海洋,莽莽陆地。自从诞生人类,我们认识了多少自然和星空的科学奥秘,那些从自由王国向必然王国过度,逐渐掌握知识,学会为天地解码的人深刻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也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自然人共同的担当。

任何研究发现都需要有具体的项目。看上去有觅石藏石和品石的爱好,其实,它不但是一个热爱自然,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的体现,而且也是一个热爱科学,掌握艺术,理解“天问”,为天地解码的文化认知过程。

石头远比人类提前存在自然界中,有上亿年的历史。石头源于大山,成就于水,奇石又是石头中的“帅哥美女”。有的学者认为,石头是上天的使者,它们身上藏有许多密码。你看虽然称为石头,但它们的形态、构成、质地不同。泰山石稳重、大气;灵璧石清瘦、穿透,声音清脆;雨花石五光十色;太湖石常常作为景观石;内蒙、新疆产玛瑙与戈壁石;长江石润滑、形态各异、有人物风景、飞鸟走兽;吉林有松花石……这些来源于自然的石头恰恰都在原本的反映自然,它们没有“忘本”,一以贯之的保持着原态。

石头是人类最近距离的朋友,人们生产生活、修路筑路、建站护堤、建设住宅、美化环境都离不开石头。尤其时代发展,人们更多的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而奇石成为越来越多人美的艺术选择。

原延边军分区副政委王永昌数十年如一日,觅石、藏石、品石,并建立了石馆,现有奇石余块,成为延边一座富有特色的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坚持免费为社会开放,是提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石馆、课堂。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秉承了中国历史文化。

作为部队老首长,退休之后没有大功告成,享受优厚的生活待遇,而是始终保持军人的本色,发扬“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坚持文化自信,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觅石是“往圣继绝学”的基础,也是在搜集素材、准备授业,待机解码的过程。无论是在山岭相连、蜿蜒起伏的中俄边境,还是在一江之隔、风景如画的中朝边境;不论在稳重大气、白雪皑皑的长白山,还是在果实累累、稻花之乡的海兰江畔;不论在家乡的溪流淙淙、清澈见底的嘎呀河、烟集河岸,还是在卧龙、密江、太阳、小河龙、汪清诸多沟沟岔岔野草丛生的山川;无论在春暖花开、淅沥小雨,还是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季;不论是在旅游疗养,还是在看病养病期间,只要身体允许,他都坚持采石,从不间断,被人称为名副其实的“石头王”。

年年初,延边地区下了场大雪,王老在家里坐不住了,他到附近的河堤寻石,因大雪覆盖,没有采集到石头,他偶然见到一个杨树根,不顾年老体弱背到家中,正是:心中有梦想/风雪无阻挡/石虽未入囊/根雕成宝藏。

谁能相信,一位曾经的部队首长,厅级干部,在没有觅到石头时,竟晃起觅石用的铁钩虔诚的低语:“奇石奇石快出来,我要把你带回家,冲洗底座巧打扮,石馆兄弟都在那。”

由于酷爱奇石,王老已经成为传播奇石知识,宣传、引导、鼓励、组织、动员家庭、战友和社会人员,投入这一健康高雅的行列。

妻子早年就夫唱妇随,与王老觅石,领略了自然风光,精神生活得到快乐,寻觅到多块精品奇石。如今老人保姆,在政委动员下,也走出家门,与司机老部下共同体验多彩的生活。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如今二位已经出手不凡,时常觅到精品石,延边少见漏透石,司机慧眼视宝,受到王老称赞。

对刚刚觅石的同志,言传身教,处处关心,给予鼓励,并送给样板,供新同志揣摩学习,提高奇石方面的知识。

解码

人与自然都有自身的秘密,不解开这个密码,就等于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没有看到它的实质,人的生存目的就是在于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许多同志,热爱奇石,但不知怎么看,叫什么,常常困惑不已。

正像孔子说的那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一个人为一个问题困惑时,思路就出于混乱,而此时就要正名,名正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王老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奇石爱好者。将大家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

现场解码。现场解码,就是在大自然中边寻觅、边解答、边解惑、边提高,是最好的一对一的学,一对一的交,相当于现场观摩教学,效果明显。

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王老无论与首长、同事、部下,个人关系都处理的十分融洽,即使社会上热爱奇石的人,只要有石头情结,他都作为热爱自然、志同道合的朋友,没有远近厚薄之分。

一个阴雨连绵的夏季,王老过去的一位部下给他打来电话,请求老政委周日与其家属及几位“娘子军”觅石,现场以身试教,传授奇石方面的知识,王老当即应允。

王老的“猎豹”采石专车,向龙井海兰江畔进发,雨雾就像拉开的帷幕,为奇石爱好者装扮了自然、雄浑与美丽的背景。

女同志与男同志不同,女同志认真、心细,善于动脑,尤其善于采集象形石。俗话说,采集奇石难,为其命名,赋予含义及生命更难。由于缺少专业知识,不能全面的“正名”概括它的实质。王老便不厌其烦的予以讲解,点拨迷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讨解码。与石友共同探讨,解疑释惑,对表现多义,高深难辨的意向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真分析,从形状表现找出它的密码,使问题迎刃而解。

王老采集者们,不但一同采集,而且遇到难处共同探讨。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朴处长,酷爱捡石藏石,常常采集“尖端”的石头,他也是王老采集中比较信赖和有名望的“石者”,他的命名,常常得到王老肯定。

恐龙化石,一直成为考古工作的研究课题,而名不经传的延边也有新的发现,而发现者正是他们锲而不舍采石的州技术监督局朴处长和刘晨光。

这二人是一朝一汉,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采石。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或是节假日,都把时间用在采石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发现酷似恐龙化石,查找资料分析研究。在肯定与否定之间,他们也怀疑和彷徨过,主要是从没听说延边这个偏远山区发现过恐龙化石,但从发现的疑似化石看,就是恐龙化石,后来朴处干脆带着物件上北京找专家鉴定,经确认是恐龙化石。后来北京专家来现场考察,在首府延吉城郊又有新发现,即:发现有大量恐龙化石群,专家说,迄今为止还没有在市区发现恐龙化石的存在。

地方政府对这一发现喜出望外,高度重视,决定投资建设恐龙化石博物馆,作为旅游景点,加快边疆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黄龙玉是国内推崇的贵重品石,其品种广义上即黄蜡石,一小块黄龙玉价格惊人,往往是几十万,上百万,有的价值连城。

延边由于受矿产资源匮乏的影响,始终没有发现名贵石种。王老采石者们,始终在寻找,以期有新的发现和惊喜,填补延边没有黄蜡石的空白。

尽管是采石大师,但也有因觅得一块好石头,竟兴奋得不知如何命名?王老说,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想起了党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方法,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有些问题便迎刃而解。年,王老捡到一块人物石,乍一看,很像一位老者,他在博客中发动石友,集思广益命名,多数同志认为是一慈祥老人,有些抽象。一位石友发现人物石,脸略长,表情严肃、凝重,且带有首脑气质,进而发现清晰的分头,这不是典型的苏格兰发型吗。原来黄蜡石特像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叶利钦本不是这个头型,他在任地方官员时,一次,理发准备参加俄中央工作会议,理发师根据其头型和欧洲人绅士审美特点,设计了苏格兰发型。当初,叶利钦有些不满意,因为他过去从未留过这样的发型,出于尊重和无奈,算是尝试了这个发型,不料,与会期间,叶利钦的发型由于既沉稳、庄重又不失为洒脱、新颖,受到很多领导的赞美,有人说,他的发型、外表对叶后来的从政起到很大作用。就这样,王老接受了《叶利钦》的命名。

出书解码。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赫尔岑说:“人类的全部生活都依次在书本中留下印记:种族、人群、国家消逝了,书却依然存在。”王老着眼于对奇石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传播,记载自己对觅石藏石的经验和经历,费尽心血,综合整理了《长白石韵》,以传播知识,教育后人,填补了延边图书界的空白。

他编书历时16载,几乎伴随了觅石、积累和总结的过程。书中分为六个部分:山水美、人物情、动物趣、花鸟韵、文字奇,大小观赏石幅。

这些具象石,鬼斧神工、惟妙惟肖,俨然就是一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代表作品《毛公山》,在汪清县十里坪乡,王老与石友不知拜谒了多少次,从整个山形看,就像毛主席安然的坐在那里。整个山野被绿色簇拥着,充满了无限生机,主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诗句好像就在耳边、在山谷中回响。

奇石“大鸡”,就是现实版的中国地图,弯弯曲曲的线条,向人们展示了祖国的全貌,这块奇石,是王老十分满意和赞赏的美石,也是他几十年觅石的感情与成果所在,一块石头体现了老人爱国爱边的情怀,有许多人慕名来观看,也有人不惜重金来购买,都被王老委婉的予以拒绝。

在社会上某些人识物欲,金钱至上的今天,王老固守着中华美德,他把祖国看成高于一切,把文化自信始终放在心里,不为金钱所动,展现了一位老首长、老干部、老党员的胸怀。

“世间何为贵?无价是诗书。”王老正是秉承这样的目的,出了《长白石韵》一书,他请来摄影师、书法家,摄影题字,自己撰文作诗,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和质量。并免费赠给边防一线部队、老战友以及干休所和社会各界朋友,扩大了奇石在社会的影响。

见报解码。报纸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媒介,在信息时代,当一个新鲜事物被发现,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迅速及时的向社会宣传出去,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

由于长期在部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王老对宣传特别重视,常常赋诗赞美无言可人的石头。定期投稿。每月经常性的、不间断的向新闻单位反映情况,使新闻单位了解掌握奇石动态,根据版面适时编发,向社会进行宣传;及时投稿。即随时采集、随时整理、随时投稿,同时,保持联系,介绍情况,做到迅速与读者见面,提供优质、有品位的精神食粮;节日投稿。

节日投稿占王老宣传的比重很大,这个时期,伴随美好心情,读者往往喜闻乐见,有一定“胃口”,因而宣传见报的机率较高。有的五一、七一、八一、春节期间,报社还向他约稿;参加征文比赛。重大纪念日,系统和军方搞征文比赛,王老都积极参加,反映奇石方面的稿件,多次在省和总部征文中获奖。

多年来,王老结交了许多新闻界的朋友。通过宣传,广大读者知道了“石头王”王永昌的名字。在延边奇石界,一谈起石头都忘不了王永昌老人。延边日报记者陈颖惠、杨守玉,多次采访报道王老的事迹,因为工作接触,王老支持报社宣传,以至多年成为莫逆之交。延边晨报副总编韩宝晨重视奇石报道,派出记者专门采访老人,向社会宣传奇石知识。









































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
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jade.net/lnrrhys/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