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和大家分享了中国药膳发展历史源流的上篇,原来中国人都喜欢的饺子居然是由药膳演变而来,那么在药膳的发展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饺子起源于医圣张仲景的药膳方“祛寒娇耳汤”(网络图)
形成时期(晋—唐)
魏晋以来,食疗在一些医药著作中有充分反映。东晋著名医家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载有很多食疗方剂,他还进一步提出用食疗来预防疾病。
▲东晋名医葛洪(网络图)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经集注》,是我国药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记载了大量的药用食物,并较深入地提出食物的禁忌和食品卫生问题。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网络图)
葛洪与葛根的传说相传东晋升平年间,葛洪带弟子炼丹之时,有两位弟子修行不深,感染丹毒。葛洪用了很多草药却均无效果,于梦中得三清教主指点,在山中获得一种青藤根,用来治疗弟子丹毒,没几天,弟子的病就全好了。后来,葛洪指点当时的人们用青藤根来解毒治病,人们不知其名,便将青藤取名为“葛”。而葛的根块则称之为“葛根”。
▲葛根(网络图)
葛根在古代多本药膳方中均有所记载,而在现代,更被认为是食补食疗的佳品,卫计委最新公布的种药食同源品种名单中,葛根亦在其中。
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标志着食疗学已经是一门独立学问,成为独立的学科。他把食疗药膳作为治病疗疾的首选对策,提出能否正确应用食疗药膳治病作为衡量医者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药王孙思邈(网络图)
唐代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食疗命名的药物学专著《食疗本草》,书中记录了种药用食物,并提出食疗药膳具有地区性的差别。说明当时已经广泛应用食疗和药膳治病以及调理身体。
▲孙思邈的黄芪羊肉汤在当时已流传开来(网络图)
孙思邈与屠苏药酒的故事相传,屠苏酒为华佗所创,后由药王孙思邈流传开来。
唐朝初年,南方时有瘟疫发生,孙思邈吸取前人经验,潜心研制,以屠苏药酒来防治瘟疫,人们喝了这种药酒之后,瘟疫再也没有复发。孙思邈为了普及防疫知识,将屠苏酒的处方及炮制方法张榜公布在屠苏庵的山门柱子上,让人们广泛传抄。后来,为祝愿一家人来年身体健康,不生瘟疫,春节饮屠苏酒成为一种习俗。
▲屠苏酒(网络图)
屠苏酒在现代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而各种各样的药酒也成为现代人日常保健养生的方法之一。
全面发展时期(宋—清)
北宋官修的几部大型方书中,食疗学作为一门独立专科,得到了足够的注意。如《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两部书中,都专设“食治门”,即食疗学的专篇,载方首,大约可以治疗28种病种,其中药膳方剂以粥品最多。
▲当时便有记载的药膳粥:薏苡仁粥(网络图)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它超越前代,从营养的观点出发,强调正常人加强饮食卫生,营养调摄以预防疾病。
▲饮膳正要中记载的益气团鱼汤(网络图)
明清时期食疗药膳进入更加全面发展的阶段,几乎所有的本草著作都注意到中药与食疗学的密切关系。如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除数以百计的可供药用食物外,还有相当多的食疗药膳方。
▲明代名医李时珍(网络图)
对食疗药膳的制作,也有新的发展,如徐春甫《古今医统》90卷中,载有各类饮食的制作法,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清时期对年老者的食疗药膳尤为重视,高濂的《遵生八笺》,对适合老年人的饮食记载极为详尽。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尤其注意老年应用药膳防病养生,对老年人食粥论述最详,其中很多都成为后代滋补调理,养生益寿的常用药粥品。
▲《老老恒言》中的上品粥:杏仁粥(网络图)
明代时期食疗药膳著作达30种以上,其中有的是重点论述本草的,有的从饮食调理、药膳制作的观点出发撰成的食谱营养学专著,其中的很多食谱和药膳方至今在临证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是中医宝贵遗产中的珍品。
▲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在饮食养生界影响深远(网络图)
此阶段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提倡素食的思想受到重视。人们注意到偏嗜、偏食,高脂、油腻、过食的危害,这些认识不仅使食疗学、营养学思想得到深化,也大大推进了养生学的发展。
▲吃素也大有学问(网络图)
老妇服枸杞长寿的故事古时,有人看见一个面似十五六岁的“姑娘”在教训一位八九十岁的白发老头。这人感到很奇怪,一问之下才知道老头竟是“姑娘”的曾孙,“姑娘”因为常年吃枸杞,看起来仍然非常年轻,但却已有岁,而老头因不肯吃枸杞,竟比祖奶奶老得还快。
▲枸杞妙用多多(网络图)
这当然是个传说。不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枸杞甘平无毒,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明目安神,令人长寿。”同时,枸杞也在卫计委最新公布的种药食同源品种名单中。
现代药膳的发展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药膳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向着理论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中国食疗药膳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我们要利用好药膳学这笔宝贵财富,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在医疗保健事业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看到这里,咱们对中国药膳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还是让小编奉上几味秋冬季的养生药膳方,让大家在这个越来越冷的季节里,也能享受到温暖滋补的味道。
芡实莲子百合排骨汤材料:芡实、莲子、百合、蜜枣、排骨、盐。
做法:
1.排骨洗净,飞水(放入水中沸滚5分钟,然后将水倒掉,排骨冲洗干净。目的是去除排骨的血水浮沫);
2.洗净莲子、芡实、百合、蜜枣,并把蜜枣去核;
3.所有材料入锅,加入适量清水,煲2小时;
4.出锅前下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胃益脾,宁神益肾、养阴润肺。
▲芡实莲子百合排骨汤(网络图)
沙参玉竹薏米煲猪手材料:玉竹、薏米、沙参、猪手、盐、生姜。
做法:
1.猪手去毛、切块,洗净飞水(放入凉水中,大火煮开沸滚3~5分钟,然后将水倒掉,冲洗干净);
2.所有材料稍浸泡(半小时左右),清洗干净;
3.切三片生姜,和所有材料一起入锅,加入适量清水,武火煮开后转文火煲2小时。
4.出锅前下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阴润燥、健脾补肺、清热利湿。
▲沙参玉竹薏米煲猪手(网络图)
党参黄芪炖鸡汤材料:党参、黄芪、桂圆肉、淮山药、鸡一只、盐。
做法:
1.各药材稍浸泡,洗净;
2.鸡一只洗净,放入水中沸滚5分钟(即“飞水”),然后将水倒掉,鸡冲洗干净;
3.切三片生姜,和鸡、药材一起与放进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小时,再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心、滋阴润燥。
▲黄芪党参炖鸡汤(网络图)
临房预售证:-(广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