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都说万物生长的春天,宜播种希望、向阳生长,但有的人在春日里却总是莫名情绪消极,在阳光和繁花的阴影下黯然神伤。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萌生。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春季属木,木遇春而旺,人体中肝属木,肝脏对应正是春季,春季万物复苏,肝气疏发条达,人体气血才能通畅。
有个成语叫「伤春悲秋」,指的就是人体的情绪会随着季节及外界的变化受到相应的影响。
最近很多人「伤春」,这是一种季节性情绪病。伤春,其实是肝气不舒了,要想身体健康,养肝不容忽视。那春季到底如何养肝呢?01饮食养肝护肝的食物有很多,主要满足两个条件:优质蛋白含量高、维生素含量高。
推荐以下护肝食品:
第一类,豆制品:如豆浆、豆腐等,既含有优质蛋白,也富含钙、铁、磷、锌等微量元素。
第二类,果蔬类:
苹果、橘子、葡萄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很高;
菠菜、西洋菜、青瓜、冬瓜、绿豆等,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功效;
胡萝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进入胃肠道内,可以转变为维生素a,可以起到保肝明目的功效;
02运动养肝春日里,推荐大家多做以下小动作,有助于调养肝脏、调畅情志。晨起:伸伸懒腰,轻搓两肋中医讲「肝在体合筋」,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直接影响筋脉健康状态,正所谓「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春季应多做舒展筋骨的运动,比如——伸懒腰。人体困乏的时候,气血循环缓慢,此时若尽力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并配以深呼吸,有助于行气活血、通畅经络关节、振奋精神。
伸懒腰后,由于血液循环加快,不仅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了活动,也“唤醒”了大脑和五脏六腑,对全身都有保健效果。
清晨早起,缓缓伸几个懒腰,拉伸身体两侧、后背肌肉,配合缓而长的深呼吸,有助舒畅肝气。伸懒腰之后,再用双手自上向下轻搓两肋:双手手掌分别贴于身体两侧胁肋处,作前后快速、往返的摩擦动作,约20~30次。肝经从两肋经过,推搓两肋有助于促进肝经的气血运行。伸懒腰也有技巧,身体要尽量舒展,四肢伸直,全身肌肉都要用力。伸展时,尽可能地吸气;放松时,全身松弛,尽可能地呼气,锻炼效果会更好。中午:闭眼揉目,握握拳头
肝主目,养肝首先养目。眼睛干涩,代表肝的精血不足;迎风流泪,则代表肝的收敛功能不足。闭目降气,食指轻压眼睑,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躁怒平息。
转动眼球:固定远方一个大型物体为目标。从左到上到右再到下再回到左,完成一个大圆圈。记住保持头部不动,就眼球动。顺逆时针各10圈后,清除眼疲劳。
工作间隙:转动颈部、活动腿部
工作1小时后转动脖子,轻轻拍打颈部肌肉,缓解肌肉疲劳,改善大脑血氧供应。头脑瞬时清醒很多,对神经衰弱也有一定效果。
久坐的上班族也可以尝试“干洗腿”的动作:两手紧抱一侧大腿根部,稍用力向下摩擦到脚踝,然后再往上到腿根,或可揉腿肚,即以两手掌夹紧一侧的小腿肚,旋转揉动。
03情绪养肝养肝在情绪上要保持顺而不怒。中医“七情“中肝与怒相应,生气、发怒均易使肝气郁结致气郁化火,故有“大怒伤肝”之说。
春季养肝,先要学会制怒。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生闷气,用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心情愉快、情志调畅,肝火就会随之消散。
若遇到不痛快的事,可以尝试“嘘肝法”,面对常青绿色树木或空旷野外,口发“嘘”的声音,缓缓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恶气,可以重复多次直至心情好转。
04睡眠养肝“春三月,夜卧早起”,立春过后日长夜短,起居上要早睡早起,助体内阳气升发。
《黄帝内经》中指出:“人卧则血归于肝。”中医认为,凌晨1~3点是肝经“值班”的时间,这个时段是养肝的最佳时间。
人在进入睡眠状态时,血液归集到肝脏,肝脏有血液的滋养,能够有效化解肝脏疲劳。
如果晚上不能及时睡觉,或睡觉质量不好,第二天少阳之气没有升起,人易困乏,没有精神。
05定期体检科学研究证明,我国超过80%的肝癌和乙肝相关,如果不采取有力的干预措施,这种状况将持续数十年,大量的肝硬化、肝癌病例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肝脏问题自查:脸色发黄无光泽,跟平时相比明显感觉到疲劳或者疲惫;右上腹出现胀痛、不适或者闷胀等感觉;胸闷,好像有股郁气堵在心口同时伴有轻度的厌食、食欲不振、腹泻这些都是肝脏可能出现问题的一个暗示,不容忽视,医院进行检查。而定期体检则可以及时发现肝脏问题,对于预防肝病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以便及时了解肝脏状况。
一般情况下,体检中的肝功能检查、超声检查(腹部彩超)和肿瘤标志物检查这三项,可以诊断出绝大部分的问题。
健之佳体检中心肝脏检查项目全面而精准,通过肝功能检测、肝脏超声等多种手段,全方位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在体检过程中,将有专业医生为顾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了解肝脏的养护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关爱肝脏。
大家可以到健之佳体检中心查查自己的肝脏健康状况,早重视,勤筛查。定期体检是保持肝脏健康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它能帮助人们尽早发现异常指标,并有针对性开展前期干预治疗,有效帮助患者减少病变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