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喝一碗凉茶,清爽解暑又养生

喝一瓶(杯)凉茶,成了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其实,凉茶原本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尤其是在广东地区的含中药的茶饮料,即传统养生茶,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广东省是我国传统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广东省大多数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气候,一年中很多时间处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广东的凉茶就是岭南地区老百姓根据当地的这种气候和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传统中医药养生理论为指导,以药性寒凉或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为主,研制出的多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养生茶,伴随人们日常生活的茶饮料,即就是著名的岭南凉茶,比如“王老吉”或“加多宝”,就是由一款著名的岭南凉茶开发而来。在广东大街小巷的茶铺,随处可以见到各式凉茶,它们依配方所用药材的多寡、贵贱,熬制成价格不等的凉茶。日常喝凉茶,已经成了老百姓的一种习以为常的重要养生保健形式,并且凉茶作为具有的独特的地域和中医文化,得到国家认可,早在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都知道,我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药茶的发源地。根据我国早在两千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可见,我国人民很早就用茶来疗病和养生保健。我们的先祖神农氏,不但发明了农耕、渔猎、中医药等技术,据说还是最早发现茶叶的治疗和养生保健价值的人。神农在采集植物过程中,必须亲自尝试,以辨其味,以明其效。有一次,他吃下了一种有毒植物,感到头昏眼花,口干舌麻,全身乏力,于是就躺卧在大树下休息。这时候一阵风刮过这棵树,树上落下许多绿叶,神农随手抓了几片树叶,放入口中咀嚼,感到这种叶子味虽苦涩,但舌根生津,麻木渐消,头脑清醒。于是采集这树叶回家研究,发现其确实有解毒功效,于是招呼老百姓品用这种树叶。老百姓喝了这种树叶水,渐渐发现这种树叶有解渴、止泻、解毒、提神等作用,后来就把这种树定名为茶树,其上的叶子即为茶叶。早在唐朝即有“茶药”一词。茶圣陆羽(唐,湖北天门人),在其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是茶文化的传播者,被誉为“茶仙”、“茶圣”。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其专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书中记载有药茶方十余首。宋朝进士林洪在其著作《山家清供》说,“茶,即药也”。可见,茶,即是药,并很早被医药学专著所收录。传统中医认为,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因而,茶叶本身也可称为凉茶,故凉茶最早是以茶叶为原料。后来,为了增强或增加茶叶的其他功效,于是在茶叶中添加了一些其他中药,大多是增加了具有祛湿、解表、解暑等功效的中药。凉茶在宋元以后得到广泛应用。在宋朝官方编著的方书《太平圣惠方》就载有,“薄荷茶,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再如元朝供皇室饮用的孩儿茶,“兰膏茶”、“酥签茶”等用酥油和茶同煎的方式不但宫廷中有,在宫廷以外也十分流行。发展到后来,不少凉茶虽有茶之名,但实际上全由一些中草药组成。随着凉茶概念的不断延伸,但凡能起到清热解暑、祛湿消滞、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等作用的饮品,甚至食品,都被人们统称为凉茶。现在,凉茶不但在广东、香港、福建等地流行,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我们老百姓的一种日常养生保健的生活必备品。民间流传着“常喝凉茶,胜找医家”的俗语。酸梅汤附:三伏天消暑必备凉茶,酸梅汤原料:乌梅、生山楂、陈皮各适量,甘草、桂花各少许,冰糖适量(糖尿病人不加)。做法:把乌梅、生山楂、陈皮、桂花、甘草分别清洗干净,加水泡半个小时,然后用砂锅大火煮沸腾后改为小火再煮30~40分钟后,加冰糖,关火。倒出,过滤掉药渣,放凉后即可饮用。功效:可以生津解渴,开胃消暑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jade.net/zyyszd/8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