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咳嗽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肠病、慢性胃肠炎、寒性胃溃疡等;
关节肌肉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炎、肩周炎、颈腰椎病等;
妇科疾病:宫寒、痛经、月经不调等;
免疫系统疾病:体虚反复感冒、肢体畏寒怕冷等;
其他冬季、受凉后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三伏天过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等生病之后再去治病,而是学会防病。三伏天期间要做好“防”和“养”防寒夏季虽然天气热,但受到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电的影响,我们所食所处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长此以往,人体容易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因此,大家应该尤为当心。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二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每次只喝~毫升即可,不要贪凉。三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防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防湿
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因此,三伏天里大家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祛除湿气,出行时也尽量避免淋雨。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过食寒凉或肥甘厚味之品。养阳中医界强调“天人合一”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的阳气也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家可以通过适当锻炼来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不要“过汗”,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对于寒湿体质,或是素有脾胃虚寒的人,则可尝试“食补”。其中,“吃羊肉”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堪称能吃到肚子里的“三伏贴”。中医认为,羊肉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助元益精的功效。对于因虚寒而导致的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一切虚寒类病证,均有很好的疗效。不过,伏天的羊肉,不要红烧、煎炸和烧烤。比较推荐的食用方法就是熬制成香浓的羊肉汤,可以在里面放少许冬瓜,中和一下燥热之性。直接喝汤吃肉,或者煮面食用皆可,吃完出一身汗,痛快地排一排湿气,身体会轻松很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医生“盖章”的寒湿体质可以这么吃,对于正常人来说,本身怕热,这么吃更容易上火。饮食要注意三伏天湿气极盛,湿性重浊,易与热结而湿热交蒸,湿遏热伏,汗液难以蒸发、排泄。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且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有营养、易消化、忌生冷油腻。三伏天的中医食疗文化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在食补时,以下几点十分有益。瓜菜清热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薏米红豆可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酸能生津流汗过多可耗气伤阴。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多食鱼类各种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也有其自身侧重的养生功能。如鲫鱼汤祛湿,常见的草鱼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无腥味,红烧、清蒸、炖汤均可。多食豆类宋代医著《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三豆汤”取上述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来源:广东中医药中医“CT”拥有目前国内先进的中医检测新技术——中医经络检测仪,实现辨识体质和经络检测现代化操作,能够及早检测出健康状况,为提早预防、干预提供依据,从而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根据中医的人体经络学说,通过掌行检测系统以及智能诊断分析系统,在80s内实现次的手部经络反射区的信号采集,以中医经络、现代全息理论等为基础,通过采集人体十二经脉的二十四个穴位的生物电参数,来测定人体的五脏六腑、皮下、组织、细胞等状态,观察整个身体的健康情况。中医“CT”治未病,了解你的现在,还指导你的未来!潼侨镇卫生院中医康复理疗科等你来了解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