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提出要想健康长寿应做到:“谨和五味”、“饮食有节”、
“寒热适中”的饮食养生原则。
?二、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危害?疾病发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而饮食不当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故《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得之饮食居处……”。?指出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对过饱过饥、五味偏嗜及过寒过热所致的人体损害予以阐述。?三、提出生病时的饮食宜忌?疾病发生的本质是阴阳平衡失调,根据阴阳失调的特点,针对性地食用适宜性味的饮食,有助于脏腑阴阳的再平衡,如食用不适宜的饮食则可能会延缓或加重病情,根据饮食的性味提出了五脏病的饮食宜忌。?宜食——《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根据五行理论,确定不同脏腑病变的宜食食物。如肝病宜多食粳米、牛肉、大枣、葵等甘味补益脾脏的食物,以扶助脾土,防止肝木对其过度克制;心病宜食红小豆、狗肉、李子、韭菜、西红柿、橘子、红苹果等,以补益心气;肺宜食羊肉、大豆、杏、韭菜、豆浆、牛奶等;脾色黄,宜食猪肉、栗子、胡萝卜、蛋黄等;肾色黑,宜食鸡肉、桃、葱等。?宜忌——“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提出了五脏疾病所忌之味。如肝脏属木,辛味入肺补肺,肺金气盛则克伐肝木,故肝病当禁食辛味。?又《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根据五味的补泻论述了气、血、骨、肉、筋病所忌之味。如辛味能耗气,故气病者应该少食辛味。?四、提出病后食养以防复发?《内经》认为,疾病在恢复期,适当饮食可提高正气,祛除余邪;病初愈,平衡饮食可顾护脾胃,防止复发。?《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指出疾病后期,通过平衡饮食,增加营养,提高正气,以驱邪外出。?《素问·热论篇》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指出热病之后,脾胃虚弱,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与热相互搏结,导致病邪遗留,迁延不愈,甚者复发。?在疾病的恢复期或慢性病者或疾病初愈正气尚虚时,当以易消化饮食为宜,不可过饱,适其寒温,有助于正气恢复,促进疾病痊愈。?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影响人类健康众多因素的评估显示:?饮食营养因素的影响仅次于遗传因素,合理平衡的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可在《内经》饮食养生理论的指导下,“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寒热适中”以增强体质,做到未病先防,患病之后,更要注意饮食宜忌,以促进康复,防止复发而做到“既病防变”。朱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