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丨出伕人

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20:00

每I晚I八I点

与I您I相I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在当今高科技和经济腾飞的时代,“出伕”这个词汇已消声匿迹了。唯有五O后的人刻骨铭心,六O后的人或许有印象。就“伕”字而言,新版的《新华字典》和《学生字典》根本查不到,更何况年轻人了。

  出伕人,过去有,今后不再有,是市场经济化使然。现代化的工程桥吊车、大中小型挖掘机、装载机、自卸工程车,压路车等,彻底解放了人工生产力。无论大小工程,项目单位面向社会招标,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实用价值。(抗震救灾除外)

  出伕人,是上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一个特殊群体,是计划经济时代从农民中衍生出的一个群体。出伕人,就是背起行囊,背井离乡,去外地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开发的大型公益工程,无偿地输出劳动力,只有维持生存的基本“工分儿”,且是本村支付,再无任何报酬和补贴。用工单位只负责决策方案,不付出经济代价。

  我的父亲就是建国前年淮海战役时期的第一批出伕人,有小车伕,担架伕,我父亲就是担架伕。父亲说,那是年淮海战役打响后,上级从每个村庄抽调民伕支援前线。我们前二沟村派出五人,年龄最大的四十岁,我父亲最小才十七岁。

从农历冬月十八出征,自带铺盖,用木棍和麻绳自制单架。当时无马无车,徒步出行至安徽蚌埠和泾县参加战役。当途经巢湖时已是天黑,寒风刺骨,没有船只,为赶时间,只能脱掉棉衣,将行李顶在头上,光着身子下水,湖水没过脖子,扎(凉)到骨头了,浑身木麻,歪歪楞楞过了湖。

一路上遇到村庄就讨顿饭吃,村民很热情。遇不到村庄就地打捞点野草野菜,就着盐粒吃。过长江时连风带雨,摇着舢舨,飞机大炮炸起的浪花和着硝烟,小船在风浪中摇晃,几次快把小船掀翻,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好歹过了长江。

  战场上,担架伕在枪林弹雨里穿行,往往返医院救治。破皮掉肉,轻伤不下火线,鞋底破了,鞋帮撕裂了不跟脚,干脆赤脚上阵,为伤员的生命争分夺秒抢时间。一直坚持到战争胜利。父亲说:“能活着回来就是福气,想起那些牺牲的同志就揪心地痛。”

  岁月悠悠,出伕在继续。年11月份,小珠山水库开工,这是一期艰巨浩大的工程,父亲又出伕了,推石头,握钢钎,抡大锤,砸大夯。由于生活困难,一顿只限二两地瓜干,饿得头昏眼花,谁也不准打退堂鼓。苦战七个月,于年6月份竣工。一座河流面积34平方公里,总库容万立方,灌溉面积2.76万亩的大水库至今在造福一方百姓。

  七十年代后,本地区的石灰窑水库,沙沟水库,朱郭水库,魏家庄水库相继开工。年11月份,规模更大的吉利河水库开工,村村出伕工,此时轮到年轻的叔姑舅姨、大哥大姐们上阵了。年8月份吉利河水库竣工,流域30平方公里,长米,高米,总库容万立方,灌溉面积4.5万亩。

  出伕人除修建水库外,还有修路搭桥工程。胶南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战山河民兵团”,逢山开路,遇河建桥。如附近的石灰窑大桥,薛家庄大桥,巨洋河大桥,错水河大桥等,数不胜数。

农业学大寨时期,出伕人肩负着整岭治河工程,仅王台就有“徐村岭”,“团结岭”(位于殷家洼子村西),“烟台岭”(位于观里村西,即康王墓岭),“巨洋河(就是王台镇西河)”。这次我们也赶上了,全部在冬季动工。

村村户户,除老弱病残有孩子的妇女留守之外,青壮年劳力全民皆伕。以生产队为单位,自带伙食和工具,有小拥车,锨镐镢头,干在哪住在哪。有的住在农户里,农户住满了,就住在村里的空屋内,用麦秸草打地铺,穿着棉衣“囫囵滚”,早出晚归。

  无论哪期工程,都是声势浩大。公社党委战地指挥部随时设在岭上,工棚顶上飘着五星红旗,两侧是广播喇叭,声震四方,鼓舞士气。满岭遍野,一片沸腾,村村插红旗,标语满阡陌,石头摆字,涂着白漆。遥远可见醒目的大字:“学大寨,赶昔阳,粮食亩产过长江(一斤)”,“大战XX岭,苦战二十天,誓将丘岭变良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年冬季挖巨洋河时,是我高中毕业的第二年,二十岁。我们村住在河南薛村,早上五点出工,晚上七点收工。男劳力推车,因河深坡陡,女劳力两人拉一车,雪花落在额头上,融化在汗水里,蒸腾起缕缕雾气升过头顶。由于工程艰巨,场面宏大,悠悠长河,车水人龙。

战地油印日报随时报进度,我按捺不住的兴奋,即兴写了一首小诗也登报了:“哪村女,一对对,肩勒拥车绳,攀坡步如飞。冰坷蹿出万道辙,袖子擦汗嗨声脆……”姑娘们身受鼓舞,越干越来劲,圆满完成土方任务。

  我出过伕,饱尝其中滋味。我骄傲,我爹是出伕人,爹的闺女也是出伕人,我同情敬佩出伕人。有出伕人,才造就了淮海战役“全民皆兵”“人民战争”的宏伟画卷。

出伕人以顽强的意志,粗糙的大手,坚韧的脊梁和臂膀,把祖国山河装扮的如诗如画。一座座水库,一道道梯田,一条条河流,渗透着出伕人的血汗和足迹,汇集起大自然恩赐的滴滴甘霖,才使这人工巨坑,贫瘠的丘岭,不羁的河流,有了鲜活的生命和灵魂。桃红柳绿,艇游鱼跃,豆菽桑麻,果树成行,千条江河归大海,福祉千秋万代。

  这仅仅是出伕人的缩影,我虔诚地给出伕人鞠躬。谨以此文记住曾经的出伕人。

文/韩月香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王台文学社会员。

主播/张静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希望能用声音传播文字的力量,与您共同思考生命中的一切遇见。

每I晚I八I点I与I您

相I约I家I在I黄I岛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秋

排版:静秋

校稿:隋清运

图片:郭银明

复审:裴珊

发布:裴珊

“家在黄岛”主编

更多有趣的

请戳一戳

西海岸新区人文生活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投稿须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jade.net/yssd/5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