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馨阳医师
编辑/排版:丸子、白板审核:分分钟
都说手是人的第二张脸,需要用心呵护,在社交场合中,举手投足间,人们可能会无意的注意到你的手,如果手脱皮的话,看起来真的很不美观,那么手脱皮是怎么回事?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keratolysisexfoliativa)又称层板状出汗不良,是一种发生在掌跖(手掌或足底)的点、片状浅表剥脱性皮肤病,临床上比较常见。
皮损初起为针头大的白点,数目多少不定,逐渐向四周扩大,类似疱液的薄膜,容易自然破裂或经撕剥成为薄纸样鳞屑,患者多无瘙痒感。剥脱的表皮下皮肤几乎完全正常,缺乏炎症征象,常对称发生于掌跖部。病程缓慢,无自觉症状,经2-3周鳞屑自然脱落而痊愈。
手足脱皮每于春末夏初开始发病,秋季气候转凉则自行缓解,成人多见。临床上常能接诊许多被脱皮困扰的患者,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往往不难诊断。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
病因常不明确,可能与以下情况相关:
癣菌疹: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所致一种癣菌疹,但许多患者没有真菌感染灶也会发生此病。
汗疱疹:二者有一定相关性。
遗传相关:可能是一种先天性异常,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决定,但是尚未证实。
多汗症:也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一般患者均有手足多汗,一旦出汗受到影响,可在指端出现脱皮。这种一过性出汗不良,可能与自身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是出汗障碍的表现。
有哪些鉴别诊断?
手癣:俗称“鹅掌风”,炎热、潮湿的夏季发病率较高,且夏季较重,冬季减轻。可表现为指间、掌心的深在性水疱,不易破溃,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去除疱壁后可露出蜂窝状鲜红糜烂面,干涸后可出现脱屑,瘙痒显著。角化过度型的患者手掌处皮肤可粗糙、角质增厚、干燥、脱屑,冬季容易皲裂、出血、疼痛。手部皮损真菌检查阳性。
癣菌疹:急性发病,发生在足癣活动期时。皮损为发生在手掌、指侧的丘疱疹、水疱,瘙痒剧烈。足部真菌检查阳性。
汗疱疹:目前认为汗疱疹属于湿疹范畴。一般在春末夏初发病,夏季加剧,冬季自愈,每年定期反复发作。典型损害为手掌、手指侧缘、指腹的深在水疱,常对称分布,水疱一般不破,干涸后可形成领口状脱屑。常伴瘙痒、灼热感。
接触性皮炎:急性发病,起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在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可继发糜烂、渗液,伴瘙痒。去除可疑接触物后皮疹可逐步消退。手足湿疹: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伴有瘙痒,病程较长。
治疗
本病具有自限性,经过数周自然病程可痊愈,但容易复发。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尽量避免接触刺激性物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洁精等洗涤剂),避免热水烫洗、剥脱皮屑。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病情严重者及长期不愈的患者可予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焦油制剂:外用焦油制剂可产生较满意的结果,如5%煤焦油凝胶等。
角质层软化软膏:如尿素软膏、维生素E软膏。
润肤膏:如凡士林软膏,可以起到滋润和保护的作用。
角质剥脱剂:如3%水杨酸软膏,也有一定的效果。
其他:如糠馏油、糖皮质激素制剂等。
口服药物
病情严重者可口服维生素A、维生素E等。
肌肉注射药物。
长期不愈严重患者可肌内注射小剂量长效激素,常可使病情缓解,但应谨慎使用。
中医治疗
1)辨证施治
风湿郁阻型,以祛风除湿为治疗原则,方用祛风胜湿汤加减。
脾虚血燥型,以补气健脾、养血润燥为治疗原则,方用理中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中成药可口服当归片、何首乌片或润肤丸。
2)外治疗法
用祛风除湿、润燥的中药煎汤外洗。
外涂紫草膏或生肌玉红膏。
预防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可通过日常保养减轻症状,如保湿润肤、涂抹护手霜,多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多喝水以缓解体内水分流失引起的干燥。
-END-
〔免责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