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山上花椒香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5357d.html

■本报记者宋朝刘景华见习记者赵博李梦露代珍珍王旭实习生宋习习

花椒山上花椒香。实习生宋习习/摄

  上窑头、下窑头;上小安、下小安、左家后;还有陈家山、刘家山、李家山!单单看这个地名,就知道这是个不平坦的地方。

  这些自然村组成了一个行政村,行政村的名字叫小安村;小安村隶属于高庙乡,高庙乡归湖滨区管,湖滨区是三门峡市的一个区。

  小安村在三门峡市区东12公里的地方,近10平方公里的村域内全是海拔六七百米的秦岭余脉高庙山,高庙山里有好多好多山头,关山挨着老虎山,老虎山靠着大山顶。

  “对了,俺这里还有个自然村叫王家泉。但是,别说这里没有泉了,打井都打不出水来。”小安村党支部书记曹永勤说。

  对面是山西省,眼前是黄河,但整个高庙乡都奇了怪了,眼看着黄河水流淌,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乡。

  7月10日上午,雨过天晴,蓝天白云下,小安村曲曲弯弯、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紫红色的花椒精神百倍,微风一吹,飒飒作响,有点像网络上的高山“抖音”。

  “小安村,高庙乡,乃至相邻的周边乡镇,通过多年探索,我们找到了一个最适合本地的产业项目,在这梯田的花椒丛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高庙乡党委书记高苏星说。

漫山遍野的花椒。见习记者赵博/摄

01因地制宜探索花椒种植

  小安村历史上是个“有矿”的村。

  “我们这里的山是石山,土层不厚,山下面都是五彩石和姜石。”曹永勤说,历史上小安村挖矿的很多,有挖煤的、挖石膏的、挖硅石的,还有挖青石的,这个地方还不算穷。山上的药材也有好多种,柴胡、连翘等都比较多,当然还有一些野果子。

  小安村的山涧沟畔也有野生的花椒,面积不大,也不集中,这长一棵,那长一棵,乡亲们也就捋点叶、掐点芽、拽点果子佐餐或者当调料。

  十几年前,上级从林业局给高庙乡派来了一个党委书记,这个书记懂林业,根据高庙乡的区域特点,在当地推广种植花椒,慢慢地,花椒种植面积就上来了。

  “现在小安村的花椒种植面积有近亩,整个高庙乡的种植面积有1.8万亩。高庙乡花椒品种多、品质好、规模大,既是一道风景,又是农民的增收点,还是乡村振兴的抓手,因地制宜走乡村振兴之路,在豫西地区也算很有个性的了!”高苏星说。

02小安村花椒种植带头人

  从小安村村委向南山上爬,好久好久,到了海拔将近米的李家山。这个自然村里的户籍人口有七八十人,现在的常住人口只有两口人了。

  人少了但村里的田并没有荒芜,梯田里“寸草不生”,成行的花椒树怡然自得。

  “我本来叫李小旦,是元旦的旦,后来不知道咋弄的,身份证上变成鸡蛋的蛋了,我是湖滨区的人大代表,去区里开会,登记的名字就是李小蛋。”李小蛋今年67岁,家里种了11亩花椒,是小安村花椒种植的“祖师爷”,老婆子在三门峡市里照看孙子孙女,他白天上山,晚上下山,典型的城乡“两栖”农民。

  “我是最早在山上种花椒的,十多年了吧!”李小蛋说,当时种花椒中不中大家都不知道,他就想,反正山上缺水,种啥啥不长,正好上级免费给花椒苗,他就把自家的地种上了花椒。

  李小蛋的花椒树活了,之后,花椒树在小安村火了、在高庙乡火了;什么老虎山、关山、大山顶,有名和无名的山头梯田上都种上了花椒树,这里的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椒山,花椒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麻香麻香。

03从五五分成到三七分成

  农民式智慧的表现,有时就像天上突然掉下个肉包子一样出其不意。

  一斤鲜花椒大约是粒,目前还不能机械化收获,尽管可以一串一串摘,但摘收期间还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

  “我种的花椒树三年结果,第四年第五年就能有好收成了。收成有了,但摘下来换成钱还是很费功夫的。”李小蛋说,当年自家人手紧,他便开始找帮工,每年七八月份,附近给我摘花椒的雇工有20来人。

  怎么给雇工付报酬呢?李小蛋有招儿。最早的五五分。当天雇工如果摘了30斤花椒,李小蛋留下15斤,另外的15斤归雇工所有,抵工钱。一般说来,手快的一天能摘40来斤花椒,即便拙手笨脚的,一天也能摘30来斤。

  后来花椒种植的面积大了,收获季节外乡人也来采摘,这种付酬方式保留下来了,但比例变成了三七分:主家得七,雇工得三。

  四斤鲜花椒能晒出1斤干花椒,年鲜花椒卖到10元一斤,干花椒的收购价1斤超过了40元,不种花椒只摘花椒的雇工1天至少也挣多元。

  这种原始的以物抵酬模式,几乎启发了所有摘花椒的雇工:这么小小的不起眼的东西,还真是超值!

  热情决定行动,结果就像一滴红墨水滴到了一盆清水中,小安村的梯田里种满了花椒树,高庙乡其他村组的梯田里也种上了花椒树,高庙山变成了花椒山。

  现在的李小蛋说话已经很有“高度”了,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带动”。

高庙乡花椒丰收了。杨国良/供图

04蔓延成了支柱产业

  政府引导,群众欢迎;产业对路,增收明显。

  十年树木,高庙山腹地的花椒树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大,蔓延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个支柱产业。

  高庙乡党政办主任张延峰说:“现在在高庙乡的许多村,如果家里没几亩花椒树,感觉就有点跟不上形势,好没脸面的!”

  名字叫陈小刚,其实他是陈家山自然村中78岁的老先生了,因为老伴有病卧床,加上自己身体不好,老两口没有和子女去三门峡市里住,生怕百年以后回不到老屋。就这样的年龄、这样的身体、这样的家庭,陈小刚还种了4亩花椒。他说:劳动量不大,关键时候子女都会回来帮忙。

  比陈小刚小3岁的陈铁蛋有二男五女,他身体不错,家里的4亩花椒树基本不用子女帮忙,他和老婆很轻松就拾掇了。

  左家后自然村的左森,86岁了,子女、孙辈、重孙一家都40多口子人了,有在政府上班的,有当企业老板的,后代人都很有出息。即便如此,早该享清福的左森和他爱人还在老家种了好几亩花椒树。

  7月10日下午6点半,见家里来了客人,左森来了精神,马上从柜子里拿出来烟招待客人:半条细支南京,一整条苏烟、四百多块钱一条的,挺奢侈。

  小安村总共有亩耕地,除了原来退耕还林的土地外,已经有多亩耕地种上了花椒树,尤其是海拔高的土地,几乎全是花椒树。曹永勤说:村民们还要种一些花椒树,村里计划把荒山和地边都种上花椒树。

  高苏星说,整个高庙乡现在有盛果期的花椒1.8万亩了,有早熟、晚熟品种四五个,已经成了河南的花椒重要产区。

记者与采访对象亲切交谈。见习记者赵博/摄

05有种价格保护来自合作社

  这几年花椒行情不错,价格也行。

  李小蛋说,从年开始种花椒,刚开始干花椒几块钱1斤,年到了每斤12元,年每斤15元,年每斤涨到了40元,年又涨了,最好的花椒每斤能卖46元。

  当然品种不同价格也有区别,但基本上差距不是很大。

  小安村的花椒亩产量在斤到斤,按最低标准算,1亩地收入三四千元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79岁的陈平安是个种庄稼的老把式,家里种了两亩花椒,采摘的时候也不用雇工,去年光他的两亩花椒就卖了1万多元。陈平安说:“北京和海南我都去过了,下一步还想出国看看,准备再给自己打个金镯子。问陈平安有多少钱,他说大部分钱都给后辈子孙们了,现在手里还有8万块呢!”

  每年七到九月份,会有好多的花椒收购商来小安村收购花椒。曹永勤说:“价格不是什么问题,收购商是压不下来价格的。”

  几年前小安村党支部联合多户椒农注册成立了小安村关山花椒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合作社都密切   “我们合作社的作用是不是有点像国家的托市收购呀?”曹永勤说。

  年,小安村人均纯收入7元。

06决不会小富即安

  小安村人均土地多,荒山荒坡面积大,花椒种植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利用。

  “原来退耕还林的一部分土地,林木已经成才了,村里计划申请采伐后种植花椒树;还有一些耕地,除了留下一些零星种菜的,村民们也要种上花椒树;另外我们要开辟荒山荒坡,凡是有一坑土的地方,都要种上一棵花椒树!”曹永勤说,小安村决不会小富即安。

  总面积60平方公里的高庙乡有“七山十沟”,平均海拔米,海拔最高点为多米,而人口总数仅仅为1.2万人。

  “靠着黄河缺水不说,年降雨量才有多毫米,这样的条件,找一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产业确实不容易。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找到了花椒种植这个突破口、增收点,这个产业应该说是最适合高庙乡实际的产业,是一个政策支持、政府扶持、群众拥护、增收有把握的产业,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做成一个依托产业振兴乡村的范本。”高苏星说。

  花椒山上花椒香,愿小安村在致富的路上有大作为,愿高庙乡在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中有新担当。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责任编辑:王馨

温馨提醒

凡“河南日报农村版”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jade.net/lnrrhys/4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