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到了,湿哒哒的梅雨季终于过去,紧接着逼近的,便是热辣辣的三伏天了!盛夏华丽丽登场~
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年7月11日-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年7月21日-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年8月10日-年8月19日,共10天。
这是一年中最热的40天,也是一年中养阳最佳的40天,冬病夏治,抓住小暑~三伏天这个绝佳时机!
什么是“冬病夏治”?
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食疗、贴敷、针灸等手段,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扶正袪邪,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养生、治病的目的。
什么病适合“冬病夏治”?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男科疾病:男性有腰膝酸软、性欲下降等肾虚表现者
儿科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咳嗽,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骨关节软组织疾病: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疼痛等
亚健康状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免疫功能低下等
中医角度看:
气虚、阳虚体质的人,尤其是肺脾肾三脏虚损的人
平时容易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冰凉、自汗、腹泻、大便不成形,舌头胖、有齿痕,天冷时情况就加重的人群
痰湿、血瘀体质人群
均可趁着三伏天祛除伏痰、扶助阳气、活血化瘀,增强体质,使冬季发病症状减轻,或不再发病。
一、今时不同往日,防寒防暑
以前,一到小暑、大暑、三伏天,大人们总会说,要防暑了!众所周知,这是会让人中暑的日子。但现如今,在这样的时节里,我们却说“防寒比防暑更重要!”
因为随着空调的普及,人在暑热天里得的往往都是寒病!跟冬天相比,现在的夏天更容易着凉,受寒邪入侵。
所以,不贪食寒凉,不可通宵达旦吹电扇,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大汗之后,不要汗还没擦干就钻进空调房,更不要立即冲冷水澡等。做好耳后颈部的保暖,因为这里有三个最容易招惹风寒的穴位:翳风穴、风池穴、风府穴。
二、冬病夏治“组合套”:
健脾祛湿+补液生津
“炎炎夏日有三宝:空调、WiFi和西瓜。”但这三者搭配起来,可不是一件多健康的事。
三伏天宜吃西瓜,确实是解渴又解暑,但往往我们还会喝冷饮,吃冰淇淋、吃凉菜……这些“解暑”的生冷食物吃多了,自然而然脾阳受损。还要在室内吹着空调,上着网,吃着冰西瓜,寒凉内外夹攻,脾胃怎么招架得住呢?
苦夏苦夏,其实苦的就是脾胃。脾虚,暑湿便有机可趁。小暑过后,温度高,湿气重,这也是为什么入暑后,很多人会出现食欲差,胸闷,气短,身重等湿气重的感觉。
另外,夏天流汗多,汗是津液+阳气所成,中医称之为“气随津脱”,所以冬病夏治得打“组合套”——祛湿健脾+补液生津。
三伏天吃鸡,一年好身体,而这碗鸡元汤更养人,中医师如是说:
每天早餐的鸡元汤,当然更推荐加了乌鸡、乌鱼及高良姜的双乌肽鸡元汤,益肾利水,温中散寒;还有鳄鱼肽鸡元汤,滋心养肺,祛湿健脾;而需要安神降心火,滋阴补阳,鲍鱼莲子型鸡元汤亦是不错的选择。
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少吃辛辣油腻、生冷寒凉之物,可以把山药、小米、猴头菇等健脾高手请上日常餐桌,湿气较重者,不妨熬点茯苓薏苡仁汤、荷叶汤、芡实白扁豆粥等。
津液耗损,只喝水是徒劳无功的,补津液可多喝酸梅汤,吃点玉竹、莲藕、百合、银耳、乌梅等食物,有助于帮身体解解渴。
三、睡好觉,护心阳
夏日宜养心护阳。中午不妨午睡一会,养一养心阳,晚上少熬夜,注意劳逸结合。同时,要保持心平气和,有助于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空调房内喝点生姜茶,外出时要做好遮阳防晒工作,准备好防晒霜、防晒帽、防晒衫等等。
最后,三伏天善用三伏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改善,身体正气(免疫力)的提升,像感冒、过敏等发病的降低,都有着积极作用。
在新冠病毒仍“伺机而动”的现阶段,把握三伏天,为自己调体质、强免疫才是正道!
(文中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