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蓝
字
/
关
注
我
们
(1)、足三里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月俞穴之一,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桔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若要安(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
(2)、关元穴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二阴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才员"。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常用穴。(3)、气海穴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对腹泻、遗尿、阳痪、遗精、月经不调、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
(4)、肾俞穴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之背俞穴,具有补肾益精强健腰背,聪耳明目,壮骨健身,温阳散寒等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肾;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膀脱张力,兴奋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主治肾虚腰痛,精少早哀,诸虚百才员等。对肾虚腰痛、遗精、阳痪、早泄、遗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5)、膏育俞穴膏育俞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之背俞穴,有调整肺气,养阴润肺,补虚益损的功效。针灸能缓解支气管症,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防治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虚劳及一切血证。(6)、风门穴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脱经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宜肺解表,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针灸能调整肺功能,增强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风、面瘫等。
(7)、三阴交穴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保健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神经病和妇科病等多种疾病。(8)、脐疗具有温肾壮阳,健牌和胃,回阳因脱,延年益寿和强壮的作用。用于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癫、腹痛绕脐,腹泻,久病,小便失禁,妇女不孕男子不育,形惫体乏,年老体弱等一切体虚之证。同时,本穴也有防病治病,抗衰保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为中老年保健要穴。艾灸神阙穴法:用艾叶精油合用,效果史佳,先用艾叶精油均匀涂擦于神阙穴皮肤表面,然后取艾条施以温和灸,使其产生温热刺激,促进艾油精油渗入俞穴,通行十二经络。以药穴同用,达到更好的保健治病功效。
(9)、风池穴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具有松弛肌肉,缓解肌肉僵紧的作用。对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等疾病的防治。
(10)、大椎穴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常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大椎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
(11)、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常用于头痛、失眠、腰痛、小儿惊风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针灸涌泉穴有养心安神、补肾壮阳、益寿延年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